在我国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进程中,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产业数字化的主战场。数字化转型也是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生存能力、竞争能力,谋求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中小微企业由于理念意识、业务基础、资金实力等因素限制,数字化转型推进较为缓慢,普遍存在“不敢转”、“不能转”、“不会转”的问题。解决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问题的核心在于集全社会各方力量打造一个协同发展的数字生态共同体,使中小微企业可以“有势可乘,有力可借”,在数字化转型之路上加速前进。
数字生态为中小微企业厚植成长的沃土
在自然系统中,任何生物群落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通过能量和物质的交换与其生存的环境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共同形成统一的整体。在数字化转型中,数字生态是一个由政府、企业、科研院所、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以数字化基础设施、产业互联网平台为抓手,以参与方之间物质、资金、信息、人才等要素流通的数据为载体,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驱动数据在利益相关方闭环流动的经济系统。数字生态中的利益相关方紧密交织,传统完全竞争的排他性关系转变为利益共享的共生共赢共同体;传统以产品为中心的生态构建模式,在数字经济时代转变为以人为核心、以服务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至上的价值共创模式。催生了数字生态“利益相关者至上”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中小微企业作为经济系统中综合竞争能力较为薄弱的参与方,在数字生态中以“技术借力”和“商业借力”吸收养分,成长壮大。在开放、包容的生态环境中,平台企业开放底层技术接口,联合服务提供商通过识别共性需求并提供模块化解决方案,丰富平台SaaS供给能力,解决不同发展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突破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技术壁垒,促进中小微企业融入技术生态,紧跟新技术发展步伐。技术生态的融合驱动共生价值的转化,共享的技术环境为中小微企业与生态中利益相关方的数据、资源、信息打通提供了天然的通道,通过知识溢出、要素共享、业务撮合、金融支持等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业务范围、市场边界在商业生态的网络效应下得以拓展延伸,实现在数字生态中与其他参与者的价值共赢。
数字生态“五链融合”加速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
如同在自然生态中,生物群落间以能量流、物质流实现紧密耦合,在数字生态中,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服务链的“五链融合”是生态可持续发展,实现价值共创的关键,也是中小微企业扎根数字生态的重要抓手。
创新能力薄弱是制约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数字生态中创新不再是孤立环节,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制度环环相扣,形成了从研发到应用的全链条打通,解决了中小企业从硬件投入到软件开发各环节的技术难题,极大弥补了中小微企业学习新技术、应用新技术能力不足的短板,而把精力集中于产品和市场。
数据是数字经济中的核心生产要素,是数字生态中的基本单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要求“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数字生态中数据链助力中小微企业生产管理,提升企业运行效率,创造生产新动能。如智慧零售通过深入挖掘消费者的行为习惯变化,发挥生态力量,携手商家与开发者,为品牌商和零售企业提供赋能全渠道、全面提升运营效率的解决方案。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数据规范,明确数据共享与保护机制,为数据创造价值夯实基础。
服务链是一种服务理念的贯彻。在数字经济中,强调生产即服务,生产制造企业可以通过直接向用户提供服务来实现价值链的延长,这也是共享经济模式的本质。在数字生态中,大量的技术让这种服务简单化并成为现实,如扫码技术、AI面部识别技术等,这对中小微企业而言是一种利好。同时,数字生态也基于其广泛的用户链接能力,使中小微企业面向消费者的服务链从线下延伸至线上,实现全方位服务供给。例如,微信生态以“低成本、低门槛、快部署”的数字化赋能,让许多线下企业迅速转为线上经营模式。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这为打造数字生态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依托产业互联网,未来一个“利益相关方至上”的数字生态将融合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服务链,集技术、资金、人才等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助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文/吴静、刘昌新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关键词:
数字生态
中小微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