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财经频道在报道中引用数据:“在中国,已有超过2亿人单身。在一线城市,大约40%左右的单身青年处于‘月光’的生活状态。”另有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20年,我国结婚登记对数从每年1347万对的历史高点,持续下滑至813万对。”很多网民看到这样的报道与数据,都会惊叹于当前“单身潮”的强势。也有不少人好奇:为什么如今这么多年轻人不结婚呢?中国难道已经进入“单身社会”了吗?
美国社会学家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中指出:“现代婚姻,越来越转变为一种因与另一个人的亲密关系而获得感情上的满足而建立并维持的关系。”他认为美国已经存在 “单身社会”的诸多问题。相比之下,我们还不能断言中国已经出现了所谓“单身社会”,但超过2亿的单身人口及其利益诉求、消费偏好,对社会经济必然会产生重大影响。
单身人口比例的增加,既有价值观念的原因,也有现实客观条件的影响。如今,社会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年轻人选择不婚面临的压力,比过去也小了很多。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也提高了婚恋质量要求,不再接受“为了结婚而结婚”的观念。基于对更合适伴侣的追求与对更美好婚恋的渴望而单身,这可以被称为“主动单身”。虽然没有科学统计告诉我们这一群体到底有多大,但从我们的日常经验来看,在婚恋问题上不愿意“将就”的人,的确越来越多了。
但是,还是有不少人因为客观条件限制而“被动单身”。如今年轻人的购房、成家的现实压力很大,尤其城市青年的平均结婚年龄越来越大,很难说这与现实条件的约束无关。这类人虽然渴望进入婚姻,但囿于现实条件,难以找到结婚对象,只能不断推迟结婚。他们与“主动单身”群体看起来都是单身,但二者的生活状况、心理状态并不相似。
一直以来,大量单身青年都自嘲为“单身狗”,虽然有戏谑的成分,但有时确实也表达了无奈与落寞。单身青年面对的压力,可能是来自家人的催婚,也可能是身边人和网上的一些“评头论足”。
从个人层面来看,不论是主动选择单身还是“被动单身”,每一个单身者都有权利追求美好生活。美好的婚姻固然令人向往,但单身生活一样可以丰富多彩。广大单身人士不妨在遇到合适的终身伴侣之前,好好提升自己。
从社会层面来看,“单身潮”带来的直接问题,则是结婚率下降,进而造成出生率变低。这最终会产生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现象。人口问题绝非小事,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足够数量人口的支持。
为了预防“单身潮”带来的上述问题,国家层面的应对举措应当到位。面对类似问题,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提供了一些参考经验,比如征收所谓的“单身税”,或者单身相亲和约会由政府提供经济补贴。但这些措施的争议性很大,也未必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因此不能直接照搬他国经验。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少机关单位和团组织会不定期举办相亲和联谊活动,正在尽最大努力来帮助单身者脱单。这些举措是十分必要的,但如何优化实践,让其更好地发挥作用,还需要做更多的探索。
与此同时,一些政府公益组织以外的商业机构——相亲公司尤其是网络相亲平台,如今依然存在不少乱象。相关部门对这些婚介平台进行积极引导,整顿清理,创建一个良好的服务平台,让更多单身者相信这些平台,愿意来这些平台寻找伴侣,可谓势在必行。
全社会一起努力,应对“单身潮”可能带来的问题,给更多单身者提供找到合适姻缘的机会,最终也会推动实现社会的健康与稳定。
关键词:
年轻人
单身主义
社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