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资本网 > 资讯 > 正文
深圳都市圈建设不断发力 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2021-05-18 10:42:36来源: 南方都市报

深圳都市圈真的要来了。5月15日,深圳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新一年度的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深圳都市圈规划建设,提请大会审查的深圳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中提出建设现代化都市圈。

深圳都市圈不再局限于“深莞惠”,而是进一步将河源、汕尾纳入其中。2019年末,深圳都市圈常住人口达到了3290.39万,经济总量超4.27万亿,占广东全省的40%左右。这组数字放在全国乃至全球,都不容小觑。

事实上,深圳都市圈内的城市长期以来就有着紧密的产业合作和人员往来。在产业结构上,深莞惠等城市也高度互补。专家们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未来深圳都市圈的产业发展,协商机制和顶层设计机制要共同起作用,通过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此外,专家们建议,除了要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硬件”方面下功夫,还要在营商环境“软件”上发力。

企业布局空间扩大了

“它不是迁,而是为了发展的扩”

伴随着产能扩张以及研发成果的加速市场化,深圳部分产业开始外迁至东莞、惠州等周边城市布局。这种现象在大型企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2010年,中兴通讯发布公告,投资100亿在河源兴建生产研发培训基地;2015年,比亚迪与汕尾市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在汕尾投资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等6个项目;2015年,无人机市占率全球第一的大疆也在东莞启动总部建设......

深圳产业外溢,外界最熟知的案例莫过于华为将部分业务迁至东莞松山湖。公开资料显示,华为布局松山湖已有多年,位于北部片区的南方工厂一期于2009年投产,占地1100亩的二期于2010年动工建设,计划2022年12月全部竣工。2012年,华为在东莞松山湖注册华为终端(东莞)有限公司。2014年9月,作为广东重点项目的华为终端总部在东莞松山湖南片区开工建设。

“这是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也符合深圳自身的需求。深圳特区成立40多年,发展应该更具辐射作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白明认为,企业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给周边城市带来了发展机会,带动了迁入地的经济、就业,优化了产业结构。

以华为为例,2019年,华为系包揽了东莞市规模效益成长性、实际出口总额、主营业务收入、效益贡献企业几大榜单的第一名。但更加难得的是,华为来到东莞松山湖的同时,还把蓝思科技、歌尔智能、长盈精密等一批电子信息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吸引到了这里。

产业外溢给迁入地带来巨大的发展契机,同时也引发了深圳人的焦虑。华为搬迁至松山湖时,一篇名为《别让华为跑了》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曾引发深圳人的激烈讨论。最普遍的说法是,外迁会导致深圳产业“空心化”。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易明长期关注珠三角产业变迁。他认为,有深圳企业将部分业务外迁至深圳都市圈其他城市,这不是迁,而是为了发展的扩。“它并没有把这个企业从深圳吊销,其实就是一种跨地分工。”

袁易明认为,在深圳都市圈一体化过程中,企业的业务布局空间扩大了,比如说可以在深圳设置总部、研发中心、设计中心等,把制造放在东莞、惠州等城市。“所以说它不是外迁,它是在一个空间区域内的发展,充分利用空间进行投资,布局自己的战略。”

营商环境“软件”上发力

“软件和硬件方面都要下功夫”

因深圳房价超出了自身承受范围,在坪山区某上市公司工作的王先生将家安在了惠州,他希望未来从惠州到坪山的交通可以更加方便快捷,“至少能通地铁”。

如何促进产业协同发展?“交通”也是区域经济专家们提及的高频词。袁易明提到,基础设施对深圳都市圈的发展至关重要。便捷的交通和通讯方式,使信息和生产要素流动变得更加容易。“有了高速公路、高铁和网络,即便在都市圈的其他城市,和深圳市内的差别也不是太大,但是成本可能会降低很多。”

交通之外,公共服务资源的共享与均等化是另一个影响因素。住在东莞、上班在深圳龙华的徐先生说,“年轻的时候,两地跑倒也无所谓。可是有了孩子,小孩教育怎么办?社保之类的都在深圳。最终还是要回深圳。”

白明表示,像东莞、惠州这样的城市,应该加大公共服务配套和公共产品供给,比如公园、学校和医院等。“只有实现了公共服务的一体化,人口才会真正自由流动。”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毛艳华在接受采访时建议,除了要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硬件”方面下功夫,还要在营商环境“软件”上发力。

毛艳华指出,湾区就是要突出开放创新,要建设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这是软件要求。具体到产业上,要有更好的园区和平台,形成服务配套,能够吸引项目落户。同时,要有良好的人才环境,以及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让人才进来后能够安心创新创业,做大事、做成事。

袁易明也认同这样的看法。他表示,营商环境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讲的审批需要少跑路少花时间,办事要规范、要透明度、要公开。此外,袁易明表示,在招商引资方面,像深莞惠这样的城市,要对标深圳,营造上下游的产业生态。“也就是说要用产业集群的理念去招商引资,去做产业配套。”

“建议成立由各市分管产业副市长挂帅的协调工作小组”

区域政策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石,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各地的政策自成体系,缺乏协调、互动和统一性,导致各地政策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 “行政壁垒”。而“行政壁垒”则会阻碍产业合作,而这恰恰是都市圈发展需要破解的难题。

有学者曾撰文指出,要确立区域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和发展的目标。“政府应淡化和逐步消除单纯追求地方利益及短期效益的政绩观,站在区域发展的角度,高度重视经济区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都市圈本质上是共同发展、开放共赢。”袁易明认为,要想破解各地之间的“行政壁垒”,需要协商机制和顶层设计机制共同起作用。“顶层设计,指上级部门的主动安排和规划,要可操作、可考核。遇到具体问题,下边城市之间再进行协商沟通。”

深圳都市圈产业发展还强调城市间的分工协作。在今年的深圳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案建议,深圳要统筹莞惠河汕乃至泛珠三角地区区域资源,科学布局区域产业链分工,确立大都市圈产业链发展战略;建立深圳都市圈城市产业生态链协同工作机制。

在具体的执行方面,提案中提到,建议成立由各市分管产业的副市长挂帅的协调工作小组,负责协同各项规划和年度计划,包括交通等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和产业分工对接等方面,定期不定期地召开协调会议,集中协商、分头实施。

有政协委员在提案中还提到,深圳市政府应借广东省“十四五”规划提出打造“深圳都市圈”的东风,从机制、模式和利益等层面,主动加强与东莞、惠州等周边城市的协同协作,包括基础设施互联、空间布局互动和产业分工对接等,从而形成前端研发中心及 “母工厂”在深圳,制造环节在莞、惠的互补格局,打造深莞惠协同发展为核心的深圳都市圈制造产业生态链。

“深圳肯定是引领者,是创新者。”袁易明认为,在都市圈时代,深圳一定是都市圈新兴产业的策源地,产业要素的配置中心和高地,从而引领的是都市圈内的产业创新。

关键词: 深圳 都市圈 产业 协同发展

专题新闻
  • 河南最大扶贫搬迁社区飘起幸福“年味儿”
  • 虽说万物皆可盘 但盘得住时光的才是王牌
  • 霍尔果斯:冯小刚等明星资本大撤离
  • 开心麻花电影频出
  • 男频IP为何“武不动乾坤,斗不破苍穹”
  • 《铁血战士》北美市场票房跳水 又玩坏一个大IP?

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Copyright © 2011-2020  资本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网站: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