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温室气体排放的绝对主角,占75%左右,而从全生命周期来看,建筑的温室气体排放可达全社会碳排放的50%左右。
可以说,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建筑业是关键领域,而建筑行业达成“双碳”的核心,则是绿色建筑的推广与运用。
曾经有一名专家讲过这样一个笑话:“有人问,绿色建筑就是在建筑里种草吗?”虽然绿色建筑已经发展多年,然而,公众对于它的误解一直存在,“绿色建筑就是在建筑里种草”的认识,并非个例。
绿色建筑,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并且在建筑领域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它更是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5月18日,2021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在成都举行,与往届大会不同,“双碳”“绿色建筑”成为参会嘉宾口中的高频词。“大会带来的不仅仅是绿色建筑前沿技术,更是一场绿色建筑发展理念的洗礼。”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明海张彧希
并非新事物
绿色建筑已在我国推行十多年,有完整评价体系
去年全省城镇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1666万平方米
国务院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认为,绿色建筑有两个含义:第一,在全生命周期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空气质量比较好;第二,是气候适应性建筑,室内温度能随气候变化而自行调节。
全生命周期,这意味着不仅仅只是在房屋的建造上,而是囊括了包括建材生产运输、建造、建筑运行和拆除回收等整个全过程——在这一系列的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内,都会涉及碳排放的问题。
“我们已经推行15年,并且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标准体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建中心副主任郭振伟介绍,2006年6月,中国就出台了列入国际评价体系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年标准更高的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发布实施。
根据该评价标准,绿色建筑已形成基本完整的评价体系,分为基本级、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目前,全国获得中国绿色建筑三星标识的项目不足百个。一名建筑设计师曾这样感叹,“绿建三星之于建筑认证,如同电影界‘奥斯卡’对于演员的认证。”
在四川,由省建科院设计、四川华西集团施工建设的四川省建科院科技楼改造项目,是西南首个在方案设计和运营上获得“绿建三星”认证的建筑。建于1985年9月的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科技楼,曾是成都市一环路北三段的第一栋高层建筑,2015年10月改造项目正式施工,2017年7月获得“绿色三星”认证。
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光线和温度都可以自动调节,双层的三玻两腔中空玻璃将南侧一环路上的噪声降到最低……“项目改造最大的特点就是节能,在办公环境舒适度和楼宇管理智能化方面与新建一栋现代化办公大楼并无二致。”省建科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科技楼扩容翻新改造实际投入只有4600万元,远低于原址拆除再重建一栋同等规模大小的办公楼。
新建建筑中,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使得绿色建筑发展理念加速推广。
以由中国五冶承建的成都剑南地块项目(住宅及综合配套)为例。2020年12月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的该项目,将绿色环保理念贯穿于工程设计、施工、生产全过程,创新运用了系列节能新材料。“与传统外墙保温材料相比,EPS外墙外保温板保温效果更好,无污染,成本更低;烧结自保温砖新材料保温性能好,节能环保。”中国五冶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市住建局、高新区规划建设局、成都市墙材革新建筑节能办公室将该项目确定为成都市烧结自保温砖保温系统试点示范工程。
“近年来,四川新建居住建筑在国家规定50%节能标准基础上,主动提升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全面执行居住建筑65%节能设计标准。”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勘察设计与科技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节能是指通过提高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和建筑设备能效,降低建筑供暖、制冷能耗。而这个节能标准,有一个比较专业的计算方法。
郭振伟告诉记者,目前,全国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接近2万个,“近年来全国绿色建筑发展增长非常迅速,每年增长4000个左右。”
四川情况如何?记者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获悉,仅2020年,全省新增城镇建筑面积16585万平方米,100%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城镇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1666万平方米。
迎接新角色
建筑的温室气体排放可达全社会碳排放的50%左右
推广绿色建筑是建筑业达成“双碳”的关键
我国从“碳达峰”实现“碳中和”可分为三个阶段:2021-2030年为碳达峰阶段,大部分城市实现人均碳达峰;2030-2050年为碳中和关键期,一半城市实现碳中和;2050-2060年为碳中和决胜期,所有城市实现碳中和。
无论是“碳达峰”还是“碳中和”,建筑业都是关键领域。专家指出,城市是温室气体排放的绝对主角,占75%左右,而从全生命周期来看,建筑的温室气体排放可达全社会碳排放的50%左右。仇保兴表示,“建筑行业是决定一个城市碳中和是否成功的关键。”
四川省建科院建筑节能研究所相关专家举例,不少大型公共建筑面临高能耗困境,不仅排放大、而且也不经济,“很多大型公共建筑每年电费高达上千万元,甚至部分商场和酒店存在电费消耗掉全部利润的情况。”
建筑业的压力当然很大。仇保兴介绍,英美等国有六七十年的时间准备,中国只有短短30年左右的时间。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徐伟表示,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特别是在建筑业领域,不然难以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更谈不上如期实现碳中和。
“通过推行绿色建筑,可使城市碳排放有效降低。”仇保兴表示。在此背景下,绿色建筑的发展,更增添几份沉甸甸的新内涵。
“绿色建筑,已成为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绿色建筑的技术创新与推广运用,不仅关系到“双碳”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也会推动更加广泛的技术创新,从而带来经济发展新动能。
走出老误区
绿色建筑不等于“贵”,成本增加有限,利在长远
更多推进措施正在制定中,需要政策引导市场推动
但是,绿色建筑的推广挑战不小。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新建筑可以通过立项、拿地、施工图审查、验收等多个环节进行约束控制,“但既有建筑已经建成了,进行绿色建筑改造就比较麻烦。其核心是资金来源,比方说住宅改造的钱谁出,难以形成共识。”
同时,推行绿色建筑,还有更多的“误区”待破。“一个是认识上的问题,公众不了解什么是绿色建筑,”郭振伟认为,另外一个“误区”,就是公众对于绿色建筑接受度不高,认为绿色建筑与“贵”划等号。
当前的绿色建筑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政府主导的教科文卫等公共项目,一部分是“科技房产”概念下部分开发商推出的绿色住宅项目。“对于政府来说,提倡和推广绿色建筑是题中之义,需要实实在在的引导。对于开发商来说,既是在践行社会责任,也是针对购买力相对较强消费者的一种市场引导行为。”郭振伟表示。
据了解,一星标准的绿色建筑,成本增加为每平方米50元左右;二星标准的绿色建筑,成本增加为每平方米100元左右。“实际上,这样的成本增加,在地段等房价影响因素面前,只能算是很小的一个方面。”郭振伟表示,在建筑后期运行中,绿色建筑节能效应将会充分体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长远来看,绿色建筑是省钱的。
但一位业内人士也坦言,一部分企业并没有真正认可绿色建筑理念,存在赚快钱、以次充好的行为,“具体来说,市场对于高品质高质量的建筑是认可的,但在缺乏有效约束、惩戒的情况下,地产市场发展并不是很规范。”
因此,绿色建筑的发展,离不开政策层面的刚性规制和强力推进。
2018年出台的《成都市建筑产业提质增效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新建项目不得低于绿色建筑一星级标准。
自2021年2月1日起,四川开始执行由省住建厅、省发改委、省经信厅等多部门联合出台的《四川省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实施方案》。全省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应至少满足基本级要求,政府投资或政府投资为主的建筑、单体建筑面积大于2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地上总建筑面积大于15万平方米的新建住宅小区应至少满足绿色建筑一星级要求,建筑高度超150米或单体建筑面积大于20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应至少满足绿色建筑二星级要求。
与此同时,郭振伟也提醒,政府不能包办一切,“政策主要起引导、鼓励作用,主要还是靠市场推动,形成淘汰落后、鼓励先进的良性发展氛围。探索形成这种约束机制是新时期绿色建筑发展的关键。”他表示,推行绿色建筑,还需要多部门共同努力,社会公众一起参与。
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目前,针对“双碳”目标,一套涉及发改、环保、住建等多部门的协同推进措施正在制定中。
关键词:
协同推进
双碳
绿色建筑
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