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改变移动出行,随着屏幕变得越来越大、人车交互渠道越来越多,AI对驾乘体验的影响愈发明显。如果说,上一轮AI对驾乘的服务以“被动”为主,那今年以来,AI服务开始变得更加“主动”。
所谓“被动”,即用户有需要的时候,呼唤系统,下达指令,系统响应。用户不需要时,系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保持静默。相比于“被动”,“主动”服务会更加积极,当系统认为用户需要服务时,即便用户不呼唤,系统也会主动介入。那么,问题来了,AI“主动”服务会不会造成干扰?一起来测试一下。
车内AI越来越像“真人”
以“读懂”为名
对于AI提供的“主动”服务,车企都会以“读懂”为名。在“读懂”背后,是AI有一定的感知能力:不仅会说、会听,还会看,会理解。需要指出的是,AI具备的感知能力,是基于大数据的积累、即时数据采集和数据对比等能力的基础上。与人类相比,AI优于算法、算力和运算速度,缺点则在于判断和理解。换言之,开车时千万不要将AI当成真人。尽管现在AI能够主动服务,但整体而言,功能还是有限——与真人提供的主动服务完全不在同一个水平。
此次测试的车型是广汽传祺GS4 PLUS,该车是GS4家族的最新成员。今年上海车展上,该车作为亮点车型,被广汽传祺隆而重之地介绍。其根本原因,该车实现了AI的“主动”服务。除广汽传祺GS4 PLUS,广汽埃安Y、长安UNI-K、上汽R汽车ER6等车型,在AI服务上,也在尝试“从被动到主动”。
可以预见,在接下来一段时间,随着数据不断积累、系统不断更新,AI主动服务会更加准确、高效以及可靠。
主动服务“惊吓”多于惊喜?
测试主要在市区进行,在拥堵里面走走停停。测试过程中发现,相比以往,AI服务更加“主动”。许多服务,用户还没想到,系统已经激活。
测试中,测试人员对AI“主动”服务的几个细节,印象深刻。一是,在行驶过程中,用户双手离开方向盘,接打电话、刷微信,系统会通过语音提醒:主人,请注意开车,小心行驶。二是,系统监测到车内空气不好时,系统不仅会主动打开车窗、开启天窗,而且会加大空调风量、切换成外循环模式。三是当摄像头识别到车内有儿童时,车机将主动用童声TTS与儿童交流,并播放该年龄段的热门内容。此外,摄像头还会识别驾驶员情绪,并选择相应的歌单,进行播放。
那么,主动服务会不会造成干扰?测试前,测试人员做了小范围调查,结果是“一面倒”:大部分人担心“惊吓多过于惊喜”。这可以理解,独自驾车,车厢内突然有声音冒出来,单是想象都会觉得比较突兀,身体和心理都难以接受。当然,在实际测试中,突兀感比预期低,以提醒安全驾驶为例,系统并非每次都提醒,也非每时每刻提醒,而是监测到“会直接影响到安全驾驶行为”发生时,才会提醒。行驶过程中,单手驾驶、视线离开前方、长时间行驶……这些情形第一次出现时,系统会第一时间提醒;之后,如在短时间内频繁出现,系统不会重复、不会改用其它方式提醒。显然,系统试图在安全和舒适之间,寻求平衡点。
使用时间越长,AI服务越主动
测试中还发现,AI“主动”服务,更加接近于日常驾车习惯。行驶中,切歌、切地图,不再需要触屏,手轻轻一挥,便能完成操作。当第二排有儿童乘坐时,系统还能帮助驾驶员时刻关注车内情况,满足独自带娃驾车、安全看护的需求。离车时,系统会检索车厢:察觉“车窗忘关”,会自动升窗;发现“儿童滞留”,会主动提醒。
而在高频次应用场中——比如自动泊车,AI主动服务也让其功能进一步的完善,支持超过57项场景库,并增加了寻车功能。测试人员专门在市区大型商超的停车场进行停车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在同一停车场,随着停车次数增加,自动泊车的安全性和效率会水涨船高。
此次测试,由于是长测,测试人员将该系统能够测试的场景、环境,都测试了一番。总的来说,AI主动服务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行驶过程中的操作,进而提升了安全性。在舒适性上,AI主动服务也不会对行车造成干扰。但同时也需要指出,AI主动服务的“人性化”,还是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现在买车,我并不怕多花钱,我担心在于,多花的钱,不物有所值,不能与我契合”。这是当下年轻人的汽车消费观,同时也是AI进化的主要方向之一。何为“契合”?不同企业,有不同理解。有一点可以肯定,“契合”一定要“读懂”,且主动服务。
关键词:
汽车
AI服务
用户需求
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