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骨科集采全方位推进,行业告别高毛利时代,寻找新利润点已是迫在眉睫。骨科五巨头之一的施乐辉率先行动。16日,施乐辉宣布,其新产品爱立敷在全国上市。《科创板日报》记者获悉,这是一种创面修复材料,可用于糖尿病足、压力性损伤、下肢动静脉溃疡等患者的慢性伤口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爱立敷的产品类型、销售渠道与施乐辉原擅长的骨科耗材已全然不同。施乐辉董事总经理胡海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作为一家跨国企业,施乐辉的产品线中还有大量的产品储备,在对产品线进行梳理时,他们发现还有很多产品适合引进中国,其中就包括了爱立敷这样的创面修复材料。
施乐辉方面称,未来还将继续推进慢性伤口管理,打开多样性。据悉,爱立敷是一款老产品,此次全国上市,施乐辉进一步扩充了产品的功能和类型。在商业模式上,会进行2B和2C,线上和线下,院内和院外等的多种模式探索。
创面修复材料会是一块大蛋糕吗?
胡海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从施乐辉自身的全球业务线来看,创面修复材料一直是施乐辉的一项重点业务,在全球范围内,创面修复材料的营收约占施乐辉总营收的三分之一。而在国内市场,该比例不足10%,是“巨大的机会”。
此前,施乐辉之所以没有在中国市场力推创新修复材料,可能的原因有二:一则是因为国内市场教育不足;二则是因为,在集采前,既有的骨科业务线始终维持高毛利状态,致使企业开拓新业务的动力不足。
骨科进入集采时代后,施乐辉选择该赛道,主要是后者存在巨大的潜在市场空间。
与老龄化密切相关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烧伤与创面修复科韩春茂教授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解释称,慢性伤口一般指的经1个月以上治疗未能愈合,也无愈合趋势的创面,比如糖尿病足溃疡、静脉性溃疡、瘫痪或长期卧床老人所得的褥疮等等。治疗这些伤口需使用特殊的创面修复材料。
这些慢性伤口的出现与形成与老龄化密切相关。
据BMI Research统计,2014年至2018年,全球医用创面修复材料的市场规模由111.00亿美元增长至121.58亿美元,预计,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和由此带来的溃疡、褥疮等病症患者的增加,该需求将持续增长。多位医生也认为,随着老龄化的推进,国内对慢性伤口管理的需求会有所提升。
从产品本身来看,爱立敷有技术优势,并在医生中享有一定美誉度,这为之市场开拓降低了门槛。在采访中,一位医生透露称,有患者使用其他修复材料治疗,一直未能愈合伤口,而用了爱立敷后,15天就好了。
韩春茂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创面修复材料的功能可以简单类比为创口贴,但技术壁垒却远高于后者。一款理想型的材料要做到“湿度平衡”:“首先材料要具有保湿功能,并避免细菌感染;此外,对于伤口产生的渗透液,材料要能‘吸住’,而不至于太湿;最后,最好换药间隔时间可以长一些,这就避免了频繁换药。”
另外,“换药”的技术门槛并不特别高,因此,患者家属也可自学完成。该市场也有一定的消费属性。
不过,由于市场教育不足等原因,慢性伤口管理在我国仍属新兴产业。一直到2019年底,国家卫生健康委才出台了《关于加强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溃疡)诊疗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加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创面修复科等相关科室的能力建设。
站在这个时间点来看,施乐辉的打法已经很明确:先以优势产品进入新兴行业,并主动参与行业的市场教育,而后,建立起在自身在行业的品牌优势,后续产品再形成市场销售优势,赚回利润。不得不说,老牌跨国企业的打法确实值得学习、借鉴。
关键词:
骨科集采
寻找新利润点
施乐辉
慢性伤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