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付乐 冉学东 北京报道
近日,由华夏时报社主办的华夏机构投资者年会暨第十五届金蝉奖颁奖盛典在京举行,分布科技政企业务总监肖旻在会上发表了主题演讲《开放生态——产业金融的破局之道?》。
肖旻在会上表示:“当前,供应链金融已经上升为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一个举措,但从目前的数据看,供应链金融带来的普惠效果仍然见效甚微,中小企业仍然面临信用环境差、回款难、融资难等难题。”
上海分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了区块链底层技术及行业应用产品,逐步形成了以区块链底层技术为基础,扩展到跨链、隐私计算、分布式存储等下一代互联网的基础技术。目前已为戴姆勒、朗盛等公司提供基于区块链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覆盖工业、农业、金融、物流、车联网、政务数字化等领域。
困境
肖旻表示,当前产融平台面临了几大问题。一方面是在金融端。首先,因为供应链金融是一个“非标品”,相对于抵押贷、信用贷、流水贷这些标品来说,本身在规模总量上来说还是偏小。这意味着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其供应链金融的成本非常高,很难实现把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标准品,从而实现其复制和推广。
其次,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水平难以适应产业链运营要求。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商业银行重点围绕核心企业、上下游购销等产生的金融服务需求开展营销,其专业化要求已经高于普通的金融业务,而B端场景金融服务对商业银行的专业化要求更高。
最后,金融服务同质化难以满足B端场景的差异化需求。以供应链场景为例,供应链上有原材料供应商、核心企业、各级产品经销商以及服务供应链的其他物流、仓储等服务企业,这些角色之间的每一个接触和交易环节可能都是一个潜在场景,内容涉及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多个方面。
另一方面,产业端也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产业数字化水平低下。产业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与产业链上下游的系统互联和信息共享,但目前产业链各环节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现有信息化系统和数据类型差异也较大,这对于产业互联网推进互联互通和断点集成提出了挑战。只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快提升自身信息化水平,并积极推进产业链数字化标准等,才能为产业互联网推进信息和资源共享创造良好条件。
第二是关于核心企业不确权的问题。在中国大企业不确权成为商业惯例,拖欠、不挂账视为理所当然的状况下,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和用途无法做到清晰明确,供应链金融所要求的业务闭合、收入自偿就成为了理论上的一种设想。如上种种问题就使得供应链金融举步维艰,可以说,目前遇到的问题是传统的信用体系已经丧失效能,而新的信用体系尚未建立。
破局
面对以上困境,肖旻从开放生态、非标转标、确立数字信任三方面提出了产业金融的破局思路。
“开放生态是首选”。肖旻表示,开放生态有利于激发市场的活力,降低产业数字化和产融连接的成本。
对核心企业来讲,从原来的大甲方升级为产业生态的治理方,承担起行业的数字化治理、准入标准等生态治理角色。建设数字化开放平台,降低生态参与方的参与成本;对金融机构来讲,在开放银行时代,商业银行“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条腿要同步推进,商业银行可能考虑通过API或SDK形式提供金融服务给第三方;对科技公司来讲,基于自身的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或科技改造升级,科技公司通过不断的行业细分,形成在不同赛道的产品和技术积累和沉淀。
此外,在数字化、标准化上要实现非标转标。在传统金融当中,支付、票据、信贷、金融衍生品等等均被不同程度地标准化,从而带来定价、交易、流程的高效,与此同时,金融行业的数字化也因此容易得到实施。
一方面涉及到流程标准化,产业互联网平台应构建一套类似“支付”这样的标准化协议,以仓储动产质押金融场景为例,应通过标准化的供应链金融协议来协同数字资产,改善风险控制、加强供应链信息共享,推动新模式下的供应链金融的赋能,从而通过流程标准化最终优化行业运营效率。
另一方面是数据标准化,产业互联网平台应逐步将跨主体的协同数据进行标准化,形成可以多方协同的数据凭证和数据资产,从而能够为风控和数据治理提供基础。
肖旻在演讲中引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宋华观点,数字信任是利益相关方对特定企业、技术和流程创建安全数字商业能力的信心,即对于数字技术赋能的商业环境、供应链运营以及企业行为等质量信号的认同,进而有效支持金融决策。
这其中涉及到数字信任的三个典型特征,即工具性、关联性和智能化。工具性即管理中的数字信息一定是由自动化或感知设备产生;关联性即管理中所有的参与主体、资产、信息化系统、业务等一定是高度连接;智能化即借助于数字技术能够实现大规模优化决策,改善供应链运营以及管理绩效,降低运营和金融活动中的风险。
具体体现在融资方式、融资规模的变化、融资期限、风控条件等维度。在融资方式上,此前上下游中小企业难以直接融资,基于数字信任的融资方案,核心企业与金融机构形成整体合作协议,核心企业提供数据支持,中小企业在协议框架内申请融资;在融资规模的变化上,传统融资方案的授信规模较为有限,而在新的数字信用的体系下,授信规模逐步放大到供应链的授信规模;在融资期限上,融资期限由融资的对象从核心企业下放到中小企业,所以融资期限便能够更好地贴合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在风控条件上,从依赖核心企业的主体信用变成了核心企业的主体信用为辅,金融机构综合考虑产业链数据、货值和中小企业资质。在增值作用上,从前难以实现金融产品化,但现在金融产品持续稳定,增值效应明显,可同时提高上下游客户对核心企业的粘性。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
企业
金融
中小企业
产业
商业银行
产业链
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