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胡金华 上海报道
2月18日,上海对外印发《上海市促进养老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下称“方案”)。《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在这份涉及五方面22条整体推进“一老一小”机制更加健全的方案中,上海提出到2025年深化形成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构建政府主导、家庭为主、多方参与,教养医相结合的托育服务体系。
具体而言,上海全市养老床位从15.9万张增加到17.8万张,其中护理型床位不低于60%;全市常住人口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普惠性托位占比不低于60%,开设托班的幼儿园占幼儿园总数比重不低于50%。
值得一提的是,在具体推进过程中,上海明确提出要加强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养老托育特色信贷,提供优惠利率支持,发挥开发性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贷款作用,向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大额长期优惠贷款支持。另一方面更是提出将加大财政投入,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托育设施项目,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
“上海在三年时间内要增加近2万张的养老床位,是因应城市正加速老龄化的必然之举;同时在婴童托育市场也进一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借此鼓励生育以及提升二孩甚至三孩政策。”2月19日,上海社科院相关领域专家姚平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在市场人士看来,方案的发布将激起各路资本加速进入这两大市场,对于前期已经在康养医养产业深耕的企业如保险公司等,则更有可能享受到潜在的政策优惠。
保险巨头们迎利好
上海未来三年将扩充2万余张养老床位,对于险企而言,不啻是一件好事。
“在上海,已经有多家商业保险机构布局了康养社区,比如最早期的泰康,以及跟进的太平保险、中国太保、国华人寿等,运营养老社区盈利周期长,但是现在的方案中提出来要对一些符合要求的项目,争取中央资金支持,这意味着可能会有更多的商业保险机构等会加速进入上海高端康养领域,同时一些再建的项目也会为满足具体要求而变更一些软硬件。”2月21日,上海一家再建康养社区的保险公司负责人凌峰(化名)对本报记者表示。
在方案中上海明确提出,推进落实上海市“十四五”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实施意见,提高保基本养老床位建设支持标准,对存量养老机构改造、认知障碍和护理型养老床位、各类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给予补贴。研究制定“十四五”普惠性托育服务设施建设支持政策,优化普惠性托育服务机构奖补政策。鼓励各区通过提供场地、减免租金、运营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社会主体提供养老托育服务。研究补需方与价格改革联动机制,对困难对象入住保基本养老机构,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对在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入托的困难家庭幼儿,减免托费。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托育设施项目,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
“这条措施不仅对于规划中的项目具有吸引力,同时对于已经存在的养老项目也有利。有一些地产机构及民营产业集团在上海多个区都有入主养老院,但是这些养老院的管理水平却参差不齐,方案将会进一步促进这些机构或资本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姚耀指出。
值得一提的是,出养老产业外,在托育方面,保险机构同样大有可为。
方案同时提出,创新信贷支持方式,探索推进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收费权质押贷款等方式,落实信贷人员尽职免责政策。发挥担保增信机构作用,为养老托育机构融资提供增信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通过上市、债券市场融资。支持保险机构开发养老托育相关责任险和运营险。
在今年2月份,国内多地发布的关于养老托育服务的政策中,均提及提供金融支持。以托育服务领域为例,北京于2月8日发布的《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实施方案》指出,鼓励银行机构为托育服务提供金融支持,支持保险机构开发托育相关保险产品;2月9日,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牵头编制的《云南省“十四五”托育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第24条提出,加强托育金融支持与保障。
而在政策的引导下,已有保险公司试水托育保险产品创新。今年1月,安徽省宣城市计生协、中国人寿宣城分公司联合制定印发了《宣城市托育机构婴幼儿保险工作实施方案》。规定年龄在28天至3周岁的婴幼儿可作为被保险人参加,保障内容包括意外身故/残疾、意外医疗费用(含门诊)、重大疾病及住院费用补偿;去年7月,广东中山市也推出“托育无忧”综合保险方案。该保险方案针对托育机构、保育工作人员和婴幼儿分别推出“机构安心”“员工关怀”“宝贝成长计划”等三个产品方案。托育机构可根据自己保障的需要,自由选择保障内容及保障额度。其中,人身意外伤害在20万-30万元不等,涵盖医疗责任,财产损失和第三者责任可选保障200万元到500万元不等。
长三角养老一体化再深入
上海作为国内医疗资源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正在加快推进长三角养老一体化,尤其是推进长三角长护险养老机构延伸结算试点,支持老年人异地养老。
方案相关内容显示,上海将深化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修订《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办法》,完善评估认定、服务内容、过程监管、质量评价、支付标准等政策。研究提高养老机构照护服务长护险支付标准。完善长护险定点服务机构第三方综合评价标准体系,促进健康规范发展。推进长三角长护险养老机构延伸结算试点,支持老年人异地养老。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商业长护险产品,探索引入商业保险机构等参与长护险经办服务。
值得关注的是,早在三年前的2019年,长三角养老服务一体化按下快捷键,彼时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的40个城市与上海16个区全面开展了区域养老一体化试点合作工作。到了2020年10月,上海有10个区与江浙皖的15个城市签订了试点合作协议,长三角各区市主要围绕信息公开、标准互认、政策互通、产业促进、要素流动等多个方面开展共建合作,为长三角区域内养老服务均衡发展和老年人异地养老提供支持。
彼时,上海市民政局也对介绍了首批长三角异地养老机构,包括江苏张家港、浙江嘉兴、安徽池州、宣城等20个城市的57家养老机构,核定床位共计25698张。上述养老机构中,包括诸多品牌连锁养老机构,它们的跨区域开放,将进一步满足长三角地区老年群体多元化的养老需求,提升跨区域养老的便捷度,推进长三角区域整体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
而让业界颇为关注的是,方案中也提到为发展多样化养老托育服务,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并组建上海健康养老领域国有企业集团。对于地方国有资本如何参与银发与婴童经济,市场也在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关键词:
养老机构
商业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