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智 北京报道
3月5日,全国两会即将在京召开,2022年GDP目标呼之欲出。市场预测,全年GDP增速目标或为5.5%。
“中国经济要回归常态化,回到5%-6%的合理区间。要把稳增长、稳大局放在突出位置。”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表示。
此前的政治局会议对我国经济形势分析表示,当前,百年未有之变局和新冠疫情的不确定性影响交织,外部环境仍然复杂严峻,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因此,政策上仍要前瞻性地做好风险防范和挑战应对。
“中国应对的关键在于稳内需。对中国而言,排除疫情不确定性影响,2022 年外部经济形势并未显著恶化,同时,外需稳定仍将对出口构成有力支撑。为保障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近期政策调整已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展开,下一步应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统筹协调,加强需求侧管理,从前期供给侧改革为主加快转向供需两端兼顾。”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
在行业内人士看来,未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该相配合,发挥托底经济的作用。按照预测,出口、外商投资、绿色投资、高技术投资、数字经济仍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或为5.5%
根据央行测算,2022年我国GDP潜在增速大约5.5%左右。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则预计,2022年经济增速可能回落至5%左右。
考虑到GDP增速的下行趋势,5%的GDP增速可视为经济增长目标的下限。在行业内人士看来,过于激进的目标可能导致政策“大水漫灌”,进而造成市场主体的行为扭曲。因此,5.0%可能作为GDP增速的底线目标,指导明年的经济工作。
当前,31个省区市2022年GDP增长目标均已公布。从地方GDP增速目标来看,大多数省份不低于5.5%,其中,有9个省份的经济增长目标在7%及以上,海南以9%左右的目标达到全国最高;西藏、宁夏、河南强势逆袭,设定的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高于2021年实际增速。
这也意味着,在地方,保持一定增长速度,是今年主要任务之一。
事实上,2022年,经济运行挑战与机遇并存。
价格方面,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9%,涨幅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环比由上月下降0.3%转为上涨0.4%。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预计,2022年核心CPI当月同比大概率前高后低,交通工具用燃料CPI当月同比呈逐季下行趋势,综合看,2022年CPI当月同比中枢大概率较2021年温和上行。PPI则当月同比大概率前高后低,逐季下行。预计本轮PPI周期在顶部区域大概率呈“倒V形”,且在2022年四季度进入负值区间。综合看,2022年PPI与CPI“剪刀差”大概率收窄且反转。
在沈建光看来,中国经济利好效益不断。在美联储加息背景下,原材料价格可能下行,将减轻中国输入性通胀压力,推动能源、工业金属等原材料价格下行,前期压缩中下游行业利润的“PPI-CPI 剪刀差”有望进一步收窄。
调整空间充足
考虑内外部形势,一季度将是政策宽松的较好窗口期。较为亮眼的宏观数据也给了货币政策更多调整空间。
近期,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央行积极发力稳增长,全面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支农支小再贴现利率、MLF利率,1年期和5年期LPR“双降”。
“1月份金融数据总量表现强劲,显示了货币政策发力的积极效果,M2同比增 9.8%,社会融资规模增量6.17万亿元,同比多增近万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3.98万亿元,创历史新高。但在结构上,中长期贷款明显弱于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居民贷款表现不佳‘M2-M1剪刀差’走阔,表明货币政策仍需与财政等政策协同发力。”沈建光表示。
当前,我国国债实际收益率仍为正、存款准备金率尚存空间、2021年底宏观杠杆率(272.5%)同比下降了7.7 个百分点,加上人民币汇率保持强势、国内通胀压力缓解,货币政策大有可为。
唐建伟预计,货币政策还有继续降准降息的空间,工具箱将“开得再大一些”,在保持总量稳定增长的同时,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
在行业内人士看来,为实现稳增长的主要目标,下一步,应尽早减息降准稳定市场预期。
结构方面,我国货币政策空间充足,“调结构”将继续推进。按照计划,央行将精准发力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落实好支持小微企业的市场化政策工具等。
财政政策方面,2021年,财政实际支出力度较为克制,为发力稳增长预留了较大空间。
数据显示,2021年一般财政“超收少支”,一般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0.7%、而支出同比同比仅增长0.3%,同时财政存款也超5万亿的历史最高水平。 1月以来,加快下达2022年提前批专项债券额度,预计将继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提振信心并激发市场活力,带动并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
与此同时,去年底以来,财政在加大推进“减费降税”力度基础上,积极支持基建投资,同时地方政府加大专项债发行,一月份发行4844亿元。这对推动GDP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
下一步,沈建光建议,财政政策应更加注重转移支付和拉动消费,短期借助“消费券”提振内需。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关键词: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