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辄上万字的App用户协议,你会认真读完吗?媒体调查发现,在首次下载并使用App时,近八成用户“很少或从未”阅读过隐私协议。冗长复杂的协议借机“挖坑”,用户一不小心就容易掉进“不同意协议内容就不能使用、遭‘暗渡陈仓’、被‘先斩后奏’、一次同意则次次同意、个人信息被转送第三方”等五重陷阱。
作为网络运营者的“规定动作”,包括隐私协议在内的相关协议,明确规定着企业与用户之间的权利义务、双方的行动边界,是有效保护彼此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从这个角度讲,企业有责任提供翔实明确的协议内容,用户有理由审视与己相关的各项规定。然而现实是,格式条款“霸气十足”、暗藏陷阱,冗长的各类协议严重消耗用户阅读耐心。通过对5款下载量过亿次的手机App调查发现,平均每款软件需要用户“阅读并同意”的内容约2.7万字,字数逼近部分硕士论文标准,晦涩专业的术语又同步考验用户的理解力。不同意协议内容就不能使用、个人信息被转送第三方……防不胜防的协议“套路”成为部分企业有利可图的“财路”。
个人信息不是任人宰割的“唐僧肉”,协议背后的“留一手”也不该成为企业的生财之道。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数字生态才是互联网发展的应有方向。早在2019年,四部门就已在全国组织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重点治理内容便是备受诟病的变相强迫用户授权、未以简单明了的方式展示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规则等。同年12月,《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对外公布,运营者钻协议空子的惯用伎俩被国家部委着重点名与严格监管。专项治理与有关规定的接续登场再次证明,用户个人信息不是想碰就能碰,“告知—同意”原则是基本底线。
值得思考的是,一边是保障用户知情权落实到细节,一边是企业必须明确公示详细协议,如何寻找二者的平衡点,使用户权益与企业责任相得益彰?构建友好、亲民的阅读界面不失为有益思路。部分App采用加粗、黑体等方式提醒用户重点关注部分信息,更有App在原有协议之外再推摘要版本、简明版本,这是消除用户阅读门槛、提高协议透明度的可行举措。与藏藏掖掖的某些不齿做法相比,以显著方式呈现关键信息、主要细节,是企业赢得口碑的正确之道。
用户协议不能失了用户体验!动辄上万字的App协议,是时候挤挤水、瘦瘦身了!
关键词:
App用户协议陷阱
监管措施升级
划定用户协议红线
隐私信息泄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