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则通告,叮咚买菜再度陷入舆论危机。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称,在叮咚买菜位于北京的前置仓内,存在死鱼冒充活鱼、更换过期标签等问题,3月17日,北京市场监管局官方通报:已对叮咚买菜启动调查。
消息一出,叮咚买菜当天的股价直接就暴跌超过20%。而在上市之后的9个月时间,叮咚买菜的股价一直处在这种“跌跌不休”的状态,由发行时的23.5美元跌到如今的3.79美元,市值缩水超83%。
事实上,食品卫生可能只叮咚买菜背后经营问题中的冰山一角,它还有很多其他困扰,比如说,至今还没有实现盈利,全靠资本输血。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叮咚买菜2019年、2020年,净亏损分别为18.7亿元、31.8亿元;而2021年前三季度就亏损了51.1亿元。不到三年的时间,叮咚买菜就已经亏了超过100亿元。
如此巨大的亏损,一方面是与叮咚买菜的“前置仓”模式,而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它的花钱大手大脚,过度营销。
传统生鲜电商的供应链模式,是在郊区租一个仓库,等用户下单后,先从仓库发货到附近的服务站,再由快递小哥从服务站出发送货上门。 而叮咚买菜采用的前置仓,则是在市里直接设立仓库,配送周围三公里内的用户。这么做确实给用户带来便利了,但是相应的成本也就上去了。
据东北证券的研报表示,前置仓模式由于成本高,需要单量及客单价这两个数据都高,才能实现盈利。 就拿一个300平方米的前置仓举例,配送一单的成本在在10-13元左右。 也就是说,在客单价60元、毛利率20%的情况下,单个前置仓的单量需达到1000单才能实现盈利。而 叮咚买菜去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该季度毛利率仅为18.24%,再加上此前招股书公布的客单价57元,至今叮咚买菜大部分城市的前置仓仍未实现盈利。
想要实现盈利,就得提高客单量,而想提高客单量,就得获取更多新用户。而拉新恰恰是叮咚遭遇的另一个痛点。
目前,叮咚买菜主要的拉新方式是地推和线上广告。地推是就专门在社区门口设立摊位,下载app就送一些菠萝或者牛奶,注册成为用户就送108元的红包等等。但是,这种拉新方法成本极高,此前,一位生鲜电商平台负责人,曾经算过一笔账:按照50元定向成本和三分之一的留存率计算,叮咚买菜的拉新成本高达166元,是普通的社区店的8倍。
而花掉了大量资金做的补贴,获取到的用户却不是那些核心的高质量用户,而是大爷大妈。一个小区的老大爷们联手拎走了一箱箱牛奶和鸡蛋,这样的场景在这几年叮咚扩张的城市里屡见不鲜。而对于生鲜电商平台来说真正需要的用户是80后、90后,对他们来说时间才是最大的成本,所以愿意花钱买送菜上门的服务。盲目大手笔的烧钱能否培养起年轻用户的消费习惯?显然不能。
“烧钱起来的都是伪需求,这是2018年,朱啸虎曾经评价滴滴的一句话,朱啸虎投资滴滴的时候是2012年的冬天,那年冬天北京下了三场雪,每下一场雪滴滴用户数就翻一倍,这完全靠刚需自然增长,不是靠补贴的。”
而叮咚买菜虽然也出现过一段时间的自然增长,但这只不过是黑天鹅事件带来的全行业爆发,人们困在家中无法出门。但是疫情能一直持续么?用户能永远被困在家中吗?显然不能。
APP 商店的数据显示,叮咚买菜自2月11日登顶生鲜APP下载排行第2名以后,随后持续暴跌,及至3月11日,下载排名已经跌至谷底的11名。潮水过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其实一直以来,投资机构疯狂跟进生鲜电商的原因在于,它讲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故事,3000亿的服装市场供养出了淘宝,1000亿的3C市场供养出了京东,而生鲜电商市场却高达5万亿。
但是当资本趋于冷静,各大企业开始拼持久的时候,把融资当做业务发展重要支撑的叮咚买菜,还能撑多久?没人知道。
关键词:
生鲜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