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西安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依法没收短视频运营者李某违法所得1.4万余元,并罚款1.6万元。原因是李某为吸粉引流,牟取非法利益,未经权利人许可,对视听作品《三国》进行简单删减切条,制作了280余段《三国》短视频,并在其运营的短视频平台账号中进行大量传播,侵犯了权利人版权权益,短视频侵权问题再次浮出水面。(10月24日《工人日报》)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等联合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73亿,占网民总数的88.3%,月度人均使用时长达42.6小时,相比2018年增加近一倍。短视频用户黏度持续提升,并日益成为人们信息分享和获取的重要渠道。短视频之所以能够火爆,就在于这种形式满足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需要,“浓缩的内容”节约的不仅是时间,而且还获取了“丰富的内容”。
短视频的火爆,对于制作者和观看者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而在丰富的短视频领域背后,还有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那就是“原创内容”少,“移花接木”多,“变相侵权”多,“拿来主义”多,很多人都成了短视频的“搬运工”。一些人,依靠转发他人的短视频获利;一些人,依靠将他人的短视频重新剪辑获利;一些人,将他人的长视频分几个段落剪辑配音,就变成了“自己的”,还打着原创的名义传播。短视频在看似“繁华一片”中“虚假繁荣”着。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行业快速发展,短视频版权问题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近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的第八届中国国际版权论坛“短视频版权保护与创新”分论坛上,来自版权管理部门、企业、行业协会以及著作权人代表等,共同探讨短视频版权保护面临的难题和应对之策。可以说,将短视频的版权保护拿出来探讨是现实管理的需要,但是如何让短视频不再短视,如何让短视频补齐短板,依然步履艰难。不少短视频平台版权方面工作人员表示:大量侵权内容的存在影响平台持续发展,但是如何通过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更完善的监管体系,解决短视频侵权问题,是他们目前面临的难题。
根据新修订的《著作权法》,短视频属于视听作品大类。短视频的保护需要有长远眼光,短视频也是一种创作,也是一种劳动,也是一种智慧,需要用更加完善的法律框架来保护。一个方面是,对于短视频平台而言,需要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有优秀的原创短视频多了,才有利于平台的发展,要积极扶持“原创内容”,严厉打击“抄袭内容”;对于知识产权保护部门而言,则需要便捷举报渠道,最大力度维护原创者的利益;对于短视频的制作者而言,则需要明白的是,依靠当“搬运工”不是长久之计,取胜只能依靠优秀的原创内容。
针对短视频领域出现的侵权行为,既要通过行政管理部门持续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整治短视频恶劣侵权行为。同时也要发挥行业自律功能,落实平台主体责任,加强用户管理,包括实名制管理,建立主动过滤机制等。
总的来说,“拿来主义”得管,要赶走“短视频的搬运工”。运营平台、监管部门、原创作者都要向“短视频的搬运工”说不。
关键词:
短视频平台
侵权乱象
版权权益
拿来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