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红星资本局获悉,近日,小红书关联公司行吟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新增一条行政处罚信息,被上海市黄浦区文化和旅游局罚款30万元。据信用中国官网显示,该行政处罚具体事由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发现用户发布、传播含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信息,没有立即停止传输相关信息,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处置措施。(1月23日 红星新闻)
小红书不是“小作坊”,就罚区区30万可谓隔靴搔痒。显然,对此次处罚,从网络留言以及社交平台来审视,网友们并不认同,普遍认为处罚偏轻,犹如“罚酒三杯”,难以真正起到惩治的效果。
实际上,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对用户和信息加强管理,发现违法信息或者侵害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等。而上海市黄浦区文化和旅游局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27条的规定,给予行吟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警告与罚款人民币30万元。两项处罚决定,是严格依法依规的执法行为,没有任何“出圈”行为的行政处罚。
对于上海市黄浦区文化和旅游局开出的罚单,小红书及时作为回应称:该处罚系因12月份央视报道提及的未成年信息审核漏放问题。小红书将持续提升对不良信息的识别能力,持续提升平台治理能力。用户可通过平台举报渠道,对不良信息进行举报,小红书平台将重点处理此类举报。
小红书在认罚态度上,固然是诚恳的,并提出了今后改进措施。可令人费解的是,为何同样的问题就是刹不住车呢?在人们的印象中,小红书变“小黄书”,并非首次,可谓是个惯犯。早在2019年,小红书就曾下架两个半月,全面进行内容整改,外界猜测可能与涉黄、“黑医美”、虚假商品或刷量有关;2021年,年7月小红书又因传播儿童软色情表情包、利用未成年人性暗示短视频引流等问题,被网信部门约谈并责令限期整改。
显然,对小红书多次因身陷涉黄风波,执法部门开出30万元罚单的这个处理结果,在引起公众质疑的同时,也是在提醒我们:在网络经济不断出新业态的当下,如何从法治的层面加以严格监管,亟待“补课”。
对于类似像小红书这样估值200亿美元的平台而言,其实并不在乎那区区几十万的罚款,甚至几千万的处罚,也能承受得住,大不了还可再融资,仍可东山再起,重操旧业。因此,对于这样的平台或商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叫停,要么停业整改,要么“关门大吉”。可以预见的是,此等惩处标准,具有强大的震慑力与约束力,应当会达到预期的规制效果。
关键词:
小红书
未成年人保护
违规处罚
内容审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