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概念还是真本事?招股书竟提及“元宇宙”一词高达318次。近日,VR/AR内容及营销服务商北京飞天云动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飞天云动”)向港交所二次递表,继续冲刺港股“元宇宙第一股”。此前,飞天云动因首次递表时,招股书出现256次“元宇宙”而出圈,而新递交的招股书里“元宇宙”的使用频率高达318次。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飞天云动外,陌生人社交平台Soul也在其招股书中提到了数十次的元宇宙,而元宇宙底层基础设施服务商豪微科技已在纳斯达克上市。
尽管Meta、微软、Roblox、BAT等国内外巨头入局,带来元宇宙概念爆火与投资机会爆发。但这些概念很多停留在设想和IPO纸面上,从风口概念到造梦落地,尚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究竟是元宇宙还是营销平台?
飞天云动原名为“掌中飞天科技”,曾于2017年在新三板挂牌,早期瞄准手游市场,后逐渐转向AR/VR领域,并于2019年退出新三板。2021年,元宇宙概念爆发,掌中飞天科技在风口中筹建元宇宙平台——飞天元宇宙,并于11月更名为“飞天云动”,宣布战略布局元宇宙领域。
在招股书中,飞天云动称其为中国元宇宙场景应用层(或AR/VR内容及服务市场)的领先供应商,并已开始建立自己的元宇宙平台,并表示AR/VR作为构建虚拟世界场景的核心应用,是元宇宙发展过程中的必要条件及准入门槛。
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尽管公司在招股书中将“元宇宙”作为卖点,但该公司的主要收入依然来自AR/VR营销服务、AR/VR内容、AR/VRSaaS以及其过往的游戏业务等。
2019年-2021年及2022年前三个月,飞天云动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51亿元、3.39亿元、5.95亿元和2.29亿元,对应净利润分别为4187.9万元、6025.2万元、7171.9万元和3820.5万元。
其中,AR/VR营销服务主要收入来源,占到上述报告期总收入的54.6%、41.9%、63.2%、72.3%。AR/VR内容的收入占比分别为18.1%、33.9%、27.1%、23.5%;毛利率高达50%以上的VR/AR SaaS业务收入在总营收的占比仅是个位数。这也意味着飞天云动的主营较为依赖AR/VR营销服务而并非传统元宇宙企业的内容以及SaaS业务。
业内人士表示,就目前的业绩而言,飞天云动更像是一家针对VR/AR 的广告代理商,而非元宇宙企业。
除了主营业务外,飞天云动的研发金额投入在元宇宙世界里也显得诚意不足。2019年至2022年第一季度,飞天云动的研发开支分别约为1140万元、1500万元、2170万元及820万元,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约4.6%、4.4%、3.6%及3.6%,整体占比呈下滑趋势。
飞天云动也在招股书中坦言称,元宇宙平台计划属初步阶段,并无肯定的变现业务模式,飞天元宇宙平台的发展及未来营运高度不确定。
谁在争抢“元宇宙第一股”?
除了飞天云动外,越来越多的公司声称自己在搞“元宇宙”,包括已经上市的元宇宙概念股们,也包括等待上市的、想争抢“元宇宙第一股”的企业。
2021年3月,Roblox第一次将元宇宙概念写进招股说明书,并成功登陆纽交所。上市当日,股价暴涨54%,市值超400亿美元。截至发稿,Roblox市值约236亿美元。
两年亏损超2亿元的豪微科技(Nano Labs)已在美上市,声称要成为人类畅游元宇宙的助推器,但至少目前而言,Nano Labs的产品应用于挖掘加密货币的矿机上。
把视线拉回国内,元宇宙正在席卷一二级市场。Soul提出“社交元宇宙”,在港股IPO招股书里提到超60次的元宇宙;据业内人士透露,一家虚拟形象运营平台也正在寻求Pre-IPO轮融资,拟赴港上市。
与此同时,元宇宙成了二级市场的拉涨神器,元宇宙概念股在去年9月掀起热潮,以中青宝为例,其去年最高区间涨幅达391%。但喧嚣过后大多一地鸡毛,如今一些元宇宙概念股已经呈现下跌趋势。
但从投融资市场来看,元宇宙投资仍然火热。据麦肯锡最新发布的报告,2022年全球对元宇宙兴趣激增,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200亿美元(约8044.8亿人民币)投资于元宇宙赛道,是去年570亿美元投资额的两倍多。在相关投资中,投资者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大型科技公司(如Meta、微软、英伟达、苹果和谷歌)、风险投资机构,以及正在投入资源的企业和品牌商。
国内来看,据《中国元宇宙投融资数据报告》显示,2022年1月至6月,仅六个月融资数便达到41起,融资金额达54.6亿元,元宇宙的爆火也引来众多投资机构入局。报告显示,国内元宇宙活跃投资方包括五源资本、顺为资本、知春资本、高瓴创投、红杉资本、万像文化等,以及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网易等产业资本。
资本青睐的相关领域较为广泛,包括光学模组、VR整机、相关芯片等硬件领域,人机交互、数字孪生、虚拟人等热点领域,产品解决方案以及VR内容生产工具和平台。
关键词:
飞天云动冲刺上市
元宇宙第一股
元宇宙概念股
豪微科技上市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