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年9月2日,北交所迎来宣布设立一周年。一年来,北交所实现了各项制度安排的有效运转,在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拥抱资本市场的“主阵地”上,取得了初步成效。
作为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新三板“后备军”主力地区,江苏积极牵手各方,推动专精特新“小巨人”尽快熟悉这块“主阵地”。
江苏占19家,总量位居全国第一
北交所数据显示,截至9月2日,北交所共有110家上市公司。其中,中小企业占比77%,民营企业占比90%,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占比80%,涵盖了工业材料、信息技术、医药健康、“双碳”和消费等多元细分创新领域。其公开发行累计融资已达到235亿元,平均每家2.1亿元,有效地支持了企业提高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持续创新发展。
其中,江苏在北交所共有19家上市公司,较北交所开市时的首批12家,新增了7家。同时,还有在审企业20家(含注册环节1家),在辅企业37家。19家上市公司主要涉及到医药健康、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等行业。
北交所开市之日,江苏12家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苏州、南通、常州、泰州、连云港和南京等设区市,而目前,19家公司范围拓展至9个设区市,其中,苏州5家、南京4家、南通3家。
此外,后备力量充足。截至目前,江苏在新三板上的挂牌公司有831家。较北交所开市时的数据,创新层挂牌公司增加了49家,基础层挂牌公司增加了76家。不论是从已在北交所上市的公司数量看,还是从新三板上的“后备力量”看,江苏均排在全国榜首。
根据北交所目前的制度安排,大量“专精特新”企业可以在发展早期即对接资本市场,通过在新三板挂牌融资、发展壮大、规范运作后申报北交所,实现“边融资、边发展、边上市”,其上市路径更丰富、成本更可控、预期更明确,过程更顺畅。
第一时间积极响应,持续携手推动发展
北交所,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开了登陆资本市场的窗口。从北交所宣布设立至今,江苏各地纷纷抢抓这一机遇,通过专题培训、建立培训基地等多种形式,推动辖内“专精特新”企业尽快熟悉这块“主阵地”。
“江苏一直是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的领跑地区,所以我们早在2021年4月份,就派驻人员常驻苏州,以方便建立江苏在地化服务机制。”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全国股转公司”)有关人士回忆。2021年5月,全国股转公司与江苏省地方金融监管局、苏州市政府共同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合作共建“全国股转系统(新三板)江苏基地”。
为了充分迎接北交所的正式开市,2021年9月开始,苏州、南京、南通等江苏多个设区市开展“专精特新”企业北交所上市培训活动。据北交所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北交所先后与江苏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3份,其中省级协议1份,市级协议2份(南京市、无锡市)。
不仅如此,2021年11月,江苏省地方金融监管局、苏州市人民政府还与北京证券交易所、全国股转公司四方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做细、做精、做实战略合作内容,推动支持企业利用北交所和全国股转系统发行融资、交易、并购重组等市场功能做优做强。同时,原“全国股转系统(新三板)江苏基地”升级为“北交所全国股转系统江苏服务基地”。
快马再加鞭。仅今年上半年,北交所华东基地联合地方政府、中介机构等,针对符合北交所定位的企业开展专题培训、座谈,共参与市场宣传活动29起,授课覆盖企业千余家。
公司质量高,助力资本市场改革
截至9月2日,江苏19家北交所上市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平均4.20亿元,净利润平均4528.55万元;20家在审企业(含注册环节1家)2021年营业收入平均4.83亿元,净利润平均4310.17万元;37家在辅企业2021年营业收入平均5.56亿元,净利润平均3053万元。
这仅仅是上市公司的质量。将目光转向整个新三板,则更能看出江苏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全省831家新三板挂牌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平均2.27亿元,净利润平均997万元,较北交所开市时858家挂牌公司营业收入平均1.91亿元,净利润平均917.38万元,分别增长18.85%和8.68%。
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也是稳增长、稳就业、稳民生的重要力量。北交所以试点注册制为牵引,在遵循交易所建设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尊重中小企业发展规律和成长阶段,构建了一套契合创新型中小企业特点的制度安排。经过这一年的运行,北交所已经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的集聚地。
江苏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进一步做强做大,离不开北交所这一“主阵地”。截至目前,全省培育创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5家,培育认定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98家。这些是北交所的后备军。同时,江苏大力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发展,不断向资本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企业,也是对中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最好的实践支持。
关键词:
北交所宣布设立一周年
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
江苏小巨人企业
什么是创新型企业
北交所开市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