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神仙打架”的春节档电影票房争夺战已经暂告一段落,随着A股开市,“春节大片”背后的投资方新一轮的角逐正拉开帷幕。
1月29日,A股开市前一天,光线传媒(300251.SZ)发布公告“秀肌肉”,公告称截至1月28日24时,其全资子公司参投的影片《满江红》在中国大陆地区公映7天,累计票房收入(含服务费)约为29.26亿元(最终结算数据可能存在误差)。截至1月28日,公司来源于该影片的营业收入区间约为6300万元至7000万元,超过该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合并财务报表营业收入的50%。
(资料图)
不过,A股市场似乎并不买单,1月30日光线传媒低开低走,下跌9.42%,报8.45元。影视股快速跳水,金逸影视(002905.SZ)跌超8%,博纳影业(001330.SZ)、横店影视(603103.SH)、中国电影(600977.SH)、万达电影(002739.SZ)等跟跌。
大秀“肌肉”后股价快速跳水
事实上,随着疫情后消费复苏,春节档电影现回暖趋势。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2023年春节档电影票房(2023年1月21日-27日)达67.6亿元,位列中国影史第二。
其中,参与出品《流浪地球2》的横店影视(603103.SH)、华策影视(300133.SZ),主投主控《无名》的博纳影业(001330.SZ),《满江红》主投方欢喜传媒(01003.HK),参投方猫眼娱乐(01896.HK)以及头部院线公司万达电影(002739.SZ)、上海电影(601595.SH)、金逸影视(002905.SZ)等广受市场关注。
先开市的港股市场春节档概念股走俏,一度被业内认为给A股打好样板。《满江红》的主投方欢喜传媒表现活跃,1月26日高开逾14%,盘中最高涨幅达25%,两日累计涨近3%。参与出品《满江红》的猫眼娱乐1月26日盘中最大涨幅近8%,两个交易日累计涨3.5%。
但1月29日开市,在A股普涨情况下,光线传媒、中国电影等春节档热门选手却现“滑铁卢”。除A股市场外,此前快速上扬的港股市场也跌幅惨重,欢喜传媒下跌12.84%,猫眼娱乐跌8.85%,阿里影业下跌9.09%。
有影视行业相关人士分析称,此番下跌或与影视股春节档电影节前利好提前兑现有关。春节前夕,春节档利好预期较强促进股价上行。2023年春节前,光线影业震荡上行,从8.7元/股震荡上行至9.31元/股,累计涨幅超7%。
此外,近期消息面上利空因素较多。光线传媒近期投资电影在媒体宣发、影片排片、流量明星等方面引起多次舆论争议。虽然其主投《满江红》票房夺冠,但其参与投资的春节档电影《深海》、《交换人生》等多部电影被业内认为票房不如预期,其中《深海》目前票房仅为4.78亿,如以该片导演此前在公开场合透露的12亿成本计算,亏损高达7.22亿元。此外,1月13日,北京证监局公告,对光线传媒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经查,光线传媒2021年业绩预告披露不准确。
关注板块盈利、估值双修复机会
事实上,虽然不少影视公司春节档一次性“回血”,但2022年成绩单不佳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市场后市信心。2022年,由于疫情影响持续,影视公司普遍萎靡,以光线传媒为例, 2022年前三季度,该公司实现主营收入6.85亿元,同比下降29.9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2亿元,同比下降81.64%。1月29日,中国电影近期发布2022年业绩预告,公司预计期内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00亿元到-2.40亿元,同比由盈转亏。
不过从长期来看,不少机构仍看好2023年影视行业复苏行情。光大证券分析师付天姿指出,春节档强势表现验证电影市场回暖趋势,23年电影票房复苏可期。从供给端来看,进口影片助力供给修复,监管面边际向暖。2016年~2019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中进口影片票房平均占比为41.5%。受疫情和内容审核趋严影响,2020年~2022年总票房中进口影片票房占比平均萎缩至20.8%,复苏空间大。从需求端来看,疫情管控放松后线下消费复苏,票房回升长期趋势不改。从渠道端来看,影院、银幕数维持增长韧性。
短期来看,东吴证券分析师张良卫指出,“后春节档”已上映影片的长尾票房仍值得期待,同时较多高质量影片接档,票房可期。看好板块盈利、估值双修复机会,建议积极关注院线龙头及热门电影出品方。
后续恢复的空间还相当大,国海证券1月29日研报显示,推测2023年全年票房在449~541亿元区间内,有望超过2021年470亿元的票房成绩。
关键词:
光线传媒
中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