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向资金的流入速度令人咋舌,1月至今,1311.46亿元(截至1月30日收盘)的总流入量主导了A股的行情,甚至令内资感叹“踏空”。
(资料图片)
要知道,去年全年北向资金流入量仅约900亿元,前三季度几乎都是净流出状态,连中国债券都被狂卖近7000亿元。为何兔年北向资金这么能买?外资还会继续买吗?当前新发基金动能有限的内资有望跟上吗?
热钱涌入、“长钱”蓄势
“北向资金流入其实大部分是因为美元贬值而‘被动‘配置新兴市场,这种钱是投机需求,可能不是长钱。”资深全球宏观基金经理袁玉玮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最近A股、北向资金、人民币汇率齐涨,美元/人民币一度从去年的7.4附近回到6.7区间。
究竟人民币升值是北向资金增持A股的因还是果?“综合来说,既是因,又是果。 人民币资产超跌反弹,有其内因;又正逢美联储加息进入后期、美元贬值,导致外资加仓新兴市场,然后又推动了人民币, 形成反射理论里的正反馈。”他称。
无独有偶,某大型新加坡资管机构的业务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有人认为近期的猛涨是基于基本面,但我认为这是‘汇率在发挥作用’(currency play),美元见顶、做空美元的策略开始盛行,目前外资进来布局人民币资产,安全垫是相对比较厚的。”在他看来,如果人民币升值过快,热钱可能会获利了结,但如果汇率稳步运行,那么就会让经济基本面有更多时间复苏并追上目前的市场估值,届时就可能呈现一个技术面叠加基本面的健康行情,但这仍需要观察。
即便如此,上述需求未来也可能推动更多资金流入新兴市场。接受记者采访的外资策略师和投资经理认为,去年被抛售的韩国和中国市场可能最为受益,去年的“香饽饽”印度股市估值已经太过昂贵。他们也认为,初期反弹时,对冲基金等短线资金确实较多,大型海外共同基金(长钱)很难从低配中国的状态突然转换到超配,但确实情绪在不断改善。
1月以来,中国疫情过峰和经济回暖的速度似乎都超出预期,这也使得北向资金继续加速流入。
近期,高盛全球投资研究部的宏观研究和股票策略团队分别发布了最新的中国市场研究判断。宏观层面,春节期间中国旅游及出行数据表明,目前暂时低迷的旅游相关行业正迎来稳步复苏,高盛重申近期将中国2023年GDP增长预期由去年11月的4.5%上调至5.5%的预判;数据显示,短途自驾出行数据已显著恢复,但长途客运仍与疫情前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其他行业的经济复苏力度尚待观察:交通和地铁出行数据喜忧参半,新房销售仍呈两位数收缩态势,而春节前一周主要电厂的煤炭消耗量较疫情前(2019年)水平高18%,但仍低于2020年至2022年同期的煤炭消耗量。
“由于2022年第四季度环比增长高于预期,以及向群体免疫的过渡速度快于预期,我们认为,2023年第一季度GDP增长预期存在较大上行可能。”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在发给记者的邮件中提及。
1月31日,中国官方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超出预期。“PMI数据带来了大幅的正面惊喜。制造业PMI从之前的47回升至50以上,服务业PMI大超预期,从上月的41.6跃升至54.4。这两项PMI数据都表明,中国快速重启极大地帮助了经济,特别是提振了服务业。最黑暗的时刻已经过去,市场准备迎接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这对中国相关资产来说是个好兆头。”国泰君安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周浩表示。
兔年北向资金流入仍将持续
尽管1月至今北向资金已流入超千亿,但若不出意外,今年的总流入量仍可能大幅超出当前的水平,这与全球的宏观环境紧密相关。
早前,野村东方国际证券研究部首席策略分析师高挺对记者表示,美联储快速加息的进程已经进入后期,这对新兴市场是有利的,2023年资金可能会回流新兴市场。同时,美国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会使国际投资者在其他领域寻找投资机会。
被视为“美联储喉舌”的《华尔街日报》记者Nick Timiraos在最新文章中写道,本周美联储将加息25BP,因而放缓加息节奏基本无悬念。
摩根士丹利判断,在基本假设下,未来十年,每年都会有接近600亿美元的资金进入A股。到2031年,外资持有A股的市值占比将达到8%。
相比起当前的“currency play”,未来的外资流入可能还需要基本面的支持。对此,更多外资机构持积极看法。
据记者了解,高盛股票策略团队已于近两个月连续两次上调2023年MSCI中国指数盈利增长的预期,由8%上调至17%。这主要反映了中国经济更为良好的前景,以及高盛房地产行业分析师对房地产市场或将持续改善的判断。
在过去3个月,离岸中概股跑赢A股24%,创下近十年以来的最大差距,但高盛仍维持对A股的战略乐观和偏好。实际上,结合境内境外市场的历史交易表现及A股对持续改善的增长周期具备更有利的价格敏感度,该团队认为,未来几个季度,A股市场有充分理由缩小与离岸市场的差距,总体维持高配离岸中概股和A股市场的判断。
1月30日,A股、港股市场出现较大幅波动盘整,恒生指数当日下跌2.7%,此前在春节假期后的两天内上涨3%,今年至今基本不间断上涨15%。这也令市场对“春季躁动”能否持续有所担忧。不过,摩根士丹利在31日最新发布的研报中重申“超配”的观点,并建议应该“买跌”(recommend buy-the-dip )。
摩根士丹利首席中国股票策略师王滢称,调整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春节数据好坏参半,美国方面的政策存在不确定性,以及美联储议息会议之前的获利回吐。“考虑到宏观经济复苏的轨道,中美关系企稳的迹象,中国股市与美国市场相关性较低,以及相对吸引力,我们对中国股市保持‘超配’。”
除了热钱,不排除更多“长钱”也会加码。DWS亚太区投资总监Sean Taylor最新对记者表示,MSCI中国指数自去年10月末触底后反弹,已收复超50%失地。股市大幅上升令人担心其涨势是否过猛。但他预计:“股价仍有进一步上涨的空间。”他称,中国股市已摆脱2021年2月以来的长期跌势,但到目前为止,股市只收复了部分跌幅。中国企业具有大约15%的收益增长和较低的风险溢价,应该能确保股市向好。企业估值具有吸引力,市盈率为11.4倍,远低于13倍的十年平均水平。
他看好消费行业,认为其最有可能受益于中国重新开放。尽管中国的经济重启之路仍面临挑战,但最坏情况或已过去。特别是对于房地产行业以及整体民营企业而言,政策支持利好增长。
威灵顿投资股票投资组合经理张博(Bo Meunier)对记者表示,其在中国股票投资领域看到了结构性投资机会。例如,许多中国公司有望从与全球能源转型相关的强劲国内需求中获益;中国政府正在推动二三线城市医院和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这将有利于服务国内市场的本土医疗器械制造商;该机构预计行业整合和资本纪律的改善将创造投资机会。例如,境内快递行业在完成大规模并购整合后,留下的企业将能够显著提高利润率。
内资高仓位运行做高净值
相比外资,当前内资仍受困于增量资金不足。据记者了解,目前各大渠道在新基金发行方面的热情依旧不足。“基金经理正抓紧调研,主要集中精力把老产品净值做上去,新发产品估计还要等一段时间。”某头部私募销售人士对记者称。
煜德投资佳和基金经理蔡建军表示,“目前仓位接近 90%,基于对今年的宏观判断,今年的市场肯定比2022年好,真正的牛市可能要到2024 年,2023年则是一个‘拨乱反正’的市场,不是‘矫枉过正’的市场。”
多数机构都在把握“春季躁动”行情。“目前市场上的乐观判断认为,随着防疫政策放开,经济会起来,但疫情感染可能对经济产生新的冲击需要观察。所以我判断最好的做多窗口期是春季到‘两会’前后。抓住春季行情也是我加仓的原因。”他称。
几大配置主线也受到基金经理关注。例如,首先是配置围绕经济复苏方向的主线,即房地产和互联网;其次是配置寻找景气投资的困境反转机会;第三是布局货币政策周期变化中的一些确定性机会,如黄金;最后则是配置消费主题,如白酒、食品饮料等。
关键词:
新兴市场
基金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