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老兵们来到博物馆,捧起一只军用水壶,想起给大家留下“保命水”的老连长,忍不住泪水涟涟。“司令员同志,给你敬礼了。”当耳边再次响起“建设咱们的新新疆”歌声时,他们缓缓举起右手,向着纪念碑方向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
舞蹈诗剧《老兵故事》。石榴云/新疆日报 记者赵梅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8月1日晚,兵团文化艺术中心演艺大厦,第六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参演剧目舞蹈诗剧《老兵故事》中的这一画面,将剧场氛围再一次推向高潮。当台下响起一阵阵热烈的鼓掌声时,该剧目总导演、兵团歌舞剧团团长蒋玫忍不住热泪盈眶。
《老兵故事》是蒋玫根据兵团各地博物馆的老照片和影像资料,结合她十余年来在兵团各地采风的素材创作而成。
8月1日晚,舞蹈诗剧《老兵故事》演出现场。石榴云/新疆日报 记者赵梅摄
蒋玫18岁从新疆艺术学校舞蹈专业毕业后,就来到兵团歌舞剧团,开始了自己的舞蹈生涯。如今,她已在该团从事舞蹈事业41年。
因父母都曾是军垦战士,她从小就对兵团精神有着特殊情结。十余年前,她为舞蹈创作在各地采风时,被各地博物馆里的“凯歌进新疆”“八千湘女进疆”“坎土曼”“沙海老兵”“青石板上烙大饼”等老照片深深吸引。“我当时就产生了想法,要把老照片背后的故事,用舞蹈艺术形式呈现在舞台上。”蒋玫说,从那时起,她就开始关注并搜集和老照片相关的资料,寻访老照片背后的红色人物。
在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了解坎土曼的故事时,她听说一个故事,有一位军垦老战士在记忆力衰退,忘了家人的名字、忘了回家的路,但却清楚记得当年自己用过的坎土曼。后来,她在《老兵故事》里加入一位老兵在博物馆里看到一把把陈旧的坎土曼,忍不住拿出一把抡了起来的画面。
舞蹈诗剧《老兵故事》。石榴云/新疆日报 记者赵梅摄
舞蹈诗剧《老兵故事》。石榴云/新疆日报 记者赵梅摄
在和田寻访沙海老兵的故事,“听他们讲当年在沙漠里行军时,为了不被风沙卷走,大家拽着马尾巴,相互手拉着手,在没过膝盖的沙漠里,每走一步,都要艰难地拔腿。脚打出泡,挑破了继续走,我忍不住泪流满面。”她说,这些细节后来都在《老兵故事》里用舞蹈语言体现了出来。
今年年初,《老兵故事》开始排练前,她向60余名舞蹈演员提出了两点要求:其一,演员必须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要用舞蹈肢体语言去表达老兵坚强、忠诚、乐观和浪漫的情怀;其二,舞蹈技能技巧要具有张力,群舞要整齐划一。
该剧目主演芦阳说,接到演出任务后,心情激动又紧张,“我在剧目中要承担多个老兵角色,这些角色动作幅度大,而且情绪要饱满。这对我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毕竟我已经33岁,体能不如20多岁时充沛。”为了塑造好角色形象,他除了查阅各种资料,去博物馆“泡”故事。还要苦练基本功,与搭档反复磨合,“为了表现好‘羞涩的红’中的一个托举动作,我和搭档每天要练习三四十次,每次练习结束后,衣服会全部湿透。”
而和芦阳搭档的舞蹈演员冯子叶告诉记者,自己虽然是被托举一方,但练习过程并不轻松。“从起跳到托举,我们俩必须配合默契,要反复练习,才能在舞台上呈现出好的效果。”为了练好这一动作,她身上的托举部位已淤青一片。
舞蹈诗剧《老兵故事》。石榴云/新疆日报 记者赵梅摄
舞蹈诗剧《老兵故事》。石榴云/新疆日报 记者赵梅摄
风雪天里,战士们背负70余公斤重物艰难行进,炊事班战士因为体力不支,从雪山上滚下,唯一一口锅摔坏了。当他正在为做饭发愁时,向导提议,可以用戈壁上的石板当锅。于是,大家齐心协力,用凿下的青石板烙起大饼……
观众汪琳说,当她看到这一幕时,眼眶湿了,“在这么恶劣的环境里,他们还能热火朝天地一起克服各种困难,这画面真的让人感觉浪漫又温馨。”
42岁的观众刘洋发了条朋友圈:“几乎每一个故事,都能让人感染到沸腾。演员投入的表演,极具张力的舞姿,把老兵那段峥嵘岁月诠释得淋漓尽致。”(赵梅)
【编辑:袁晶】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