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7日上午9时,宁夏中部干旱带的盐池县,经过7天梯次试水,黄河水举高一百多米,进入新建的6泵站1号机组。至此,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工程更新改造项目全线顺利通水。水到之处,满目生机,汩汩清流浸润着大西北干渴待哺的黄土,直达干旱带群众的心田。
旱地变成水浇地 实现靠双手脱贫致富
地理上,宁夏盐池、甘肃环县、陕西定边就像一块拼在一起的标本——把三省区最干旱缺水的地带剪贴在西北大地上。深度贫困地区和干旱地带的叠加,使这里的人把水看得比命都重。据统计,盐环定地区年降雨量不足300毫米、蒸发量却是降雨量的7倍。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常常是人与牛羊共饮一坑积水,人民生活始终笼罩在生存压力的阴影之下。
1996年,受高氟水和干旱风沙“荼毒”已久的老区群众迎来了盐环定扬黄工程的全线投入使用。工程供水范围辐射了陕甘宁的7县(区),供水领域由人饮、农业供水拓展到城镇、工业、生态等多领域全方位供水,为受水区饮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支撑。甘甜的黄河水一度让老区人民喜极而泣,引黄上塬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也改写了盐环定地区贫困落后的历史。
然而,由于财力所限,盐环定扬黄工程建设之初标准很低、先天不足。投运以来,工程长期处于小流量运行,供水能力达不到设计标准,成本居高不下。特别是宁夏专用工程原规划设计的人饮工程没有实施,黄河水没有经过净化处理,只能澄清后直接饮用,水量和水质都难以保证,人畜饮水依旧十分困难。
2016年春节前夕,盐环定扬黄工程更新改造项目确定实施,这为盐环定老区人民送上了一个脱贫“大礼包”,也拉开了盐环定扬黄工程“升级版”的序幕。按照正常建设进度,盐环定18座扬黄泵站更新改造工程需5年时间才能完成。然而,面对老区人民脱贫攻坚的历史重任,自治区党委、政府向中央承诺,5年工程3年完成,确保尽快发挥工程效益。
“改造一个工程,比新建一个工程的难度高出数倍。”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厅长白耀华说,盐环定更新改造项目需要在原址上施工,且原有工程要继续运行,确保良田灌溉和人畜饮水不受影响。尤其是管道置换必须避开灌溉期,冬季施工无疑给工程带来更高难度和更大成本。
“春水贵如油。我们拖不起,40多万群众和40多万亩良田更是等不起!”白耀华说。
除去繁杂的工程前期工作,有效施工期只有一年半的时间,上百次对方案的优化论证为工程高效推进打下坚实基础。施工期间,数万名参建者压茬推进、争分夺秒,即使在北方冬天这样的“施工禁区”也昼夜不停,全力以赴保障了4月春灌的正常进行。去年冬季,工程人员给所有设施搭上暖棚,棚内温暖如春,棚外寒风凛冽,为保证工程质量,大家宁愿自己在棚外冻着,也要保证混凝土的温度不差毫厘。
“有了充足的灌溉水源,旱地变成水浇地,就可以安心种地、靠双手脱贫致富了!”盐池县冯记沟乡马儿庄村村民王占胜说,他家种了15亩玉米,虽然引黄灌溉结束了靠天吃饭的历史,但大水漫灌绝对不行。每年分给每亩地的水只有47立方米,只有发展滴灌,才能将宝贵的脱贫水用在刀刃上。
不仅是生命之水,也是生态之水
盐环定扬黄工程引来的不仅是生命之水,也是生态之水。
春风拂来,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盐池县冯记沟乡黎明村,老树抽出新芽。曾几何时,这个村一度被风沙逼得四分五裂,草场退化、沙尘弥漫。如今,这里绿染大地,蔬果飘香。
事实上,这些年来,在宁夏中部干旱带,“黎明村”的故事俯拾皆是。
据统计,近年来,盐池县依托盐环定扬黄工程,着力打造绿色产业、绿色村庄、绿色通道、绿色屏障,已开发种植可利用柠条300多万亩,灌木采种基地100多万亩。
宁夏中部干旱带探索建立了统筹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兼顾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多年来,盐环定扬黄工程每年向灌区安全供水1.2亿立方米,保障了40万亩人工绿洲的灌溉用水。远道而来的黄河水不仅让饱受干旱和风沙侵扰的旱地变成了水浇地,更造就了沃野田畴、纵横阡陌,为发展饲草产业和畜牧业提供了基础保障,构筑起了祖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这次升级改造的定位很明确,就是在工程辐射范围内,建设高标准生态长廊,进一步提高对宁夏生态环境建设的贡献。”宁夏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窦元之说,通过这次提升改造,老区人民的“水困”历史将彻底改写,也将更好地保障宁夏“生态立区”战略的实施。
给工程植入“最强大脑”,彻底改变粗放式供水
“这次更新改造,绝不是旧的翻版,必须广泛运用新技术,给工程植入‘最强大脑’。”白耀华说,盐环定更新改造项目设计之初,信息化与自动化就成为这次改造工程的重要标准。
盐环定扬黄工程更新改造项目借助钱学森智库,高位嫁接中国航天十二院的技术优势,开展军民融合,打造智能化工程运行控制体系。
“泵站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彻底改变了过去的粗放式供水,大大减少人工分配水资源产生的供水不均衡、水耗大等问题,提高了供水的精确度和安全系数。”宁夏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局副局长蒋昊良介绍。在传统的人工供水系统中,水量调配全凭工作人员的经验,不仅无法保障准确按需供给,长期频繁开关机对设备损耗较大,也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运行成本。而更新改造后的盐环定扬黄工程,泵站数由原来的18座精简到了13座,供水扬程也由以前的三四十米提高到了一百多米。
在盐环定扬黄工程2泵站的前池入口,自动捞草机不停运转,将水流中所携带的树枝、杂草等杂物捞出,通过皮带传输机运送到一旁,避免有害污物进入前池,进而污染水源。升级改造后,这些先进技术应用到了泵站运行的每个环节。
盐环定扬黄工程2泵站副站长侯学东见证了工程的“脱胎换骨”,也为它重获新生感到欣慰。“盼了20年,终于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造后电机的温度、油位等若有问题,就会自动报警,爆管、跳闸概率几乎为零。”侯学东说,工程改造后,运行中水泵、电机的温度、转速、震动等将形成曲线图,如果水泵出现问题,通过电脑上的图谱就可以看出故障原因。
“实现测控一体化,其实就是问题的可视化。过去需要把每个设备打开,逐一找出原因,动辄还要请专家来一趟。现在机器可以在线‘自诊断’了。”盐环定扬黄工程新8泵站站长贺满焱说。
更新改造后的扶贫扬黄工程,正与盐环定革命老区一起,迎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曙光。
关键词:
盐环定
老区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