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23条政策举措,从支持受困主体纾困、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外贸出口发展三个方面加强金融服务、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
在接受极目新闻采访时,相关专家表示,疫情导致全国经济当前内需不足,23条金融举措主要在于加强内循环的政策支持力度,同时兼顾外循环。
支持受疫情影响企业和人群
通知要求,发挥货币政策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加大对受疫情影响行业、企业、人群等金融支持。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适时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大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住宿餐饮、批发零售、文化旅游等接触型服务业及其他有前景但受疫情影响暂遇困难行业的支持力度。
疫情之下,小微企业等面临巨大压力。通知要求加大对小微企业等受困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力度:发挥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作用,对符合要求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提供激励资金;不仅将原用于支持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4000亿元再贷款额度继续滚动使用,还提出必要时可进一步增加额度;引导金融机构提升信用贷款和首贷户比重;进一步提高新发放企业贷款中民营企业贷款占比。
人民银行还明确了金融支持的受困人群:例如,因感染新冠肺炎住院治疗或隔离人员、疫情防控需要隔离观察人员以及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人群;又如,出租车司机、网店店主、货车司机等灵活就业主体。
通知还要求金融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作用,抓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政策落地。出台的一系列举措,涉及重要农产品产销、能源供应、物流航运、产业链供应链核心企业、民营企业、住房领域、普惠金融等等。
加强内循环的政策支持力度
当前,受疫情和国内外因素叠加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加大。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认为,此次23条金融举措,主要背景是疫情导致全国经济当前内需不足,并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部分区域因为疫情出现了困难企业,需要金融给予扶持,比如物流供应链不畅,导致国内大循环发展遇到阻力,部分企业被迫停工停产,比如出口出现下滑态势。金融业适时提供支持,帮助市场主体脱困。
“金融负担的是经济资源再分配,而通过再分配来引导资源向需要的领域流动。”盘和林认为,当前市场主体因为疫情而出现了短期困境,相信是短期问题,未来必然会修复,所以金融政策是在当前引导金融机构着眼长远,救企业于危难,也是为中国经济合理区间运行提供支持。
“这次通知的基本精神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加强内循环的政策支持力度,同时兼顾外循环。”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这里既有疫情的原因,也有地缘政治冲突以及大国竞争引发的产业链、供应链断裂原因。
董登新认为,总体来看,央行的政策主要是稳增长,刺激内需扩大消费,分为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控,使用了再贷款、再贴现工具,政策大基调是为市场保持充裕的流动性,稳企业、稳就业、稳民生、稳信心,特别是对商业、餐饮、旅游等受疫情冲击较大的消费领域进行政策扶持,力度较大。同时,也强调了促进外贸出口平稳发展。此外,通知提出设立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支持普惠养老机构融资。这一全新的政策导向,值得高度关注。
关键词:
23条金融举措
支持实体新政策
金融纾困政策
放宽信贷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