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8年到2021年,四川五大支柱产业营业收入由3.8万亿提高到4.9万亿元,其中,电子信息、食品饮料产业营业收入先后迈上万亿元台阶。
产业强则经济强。5年来,四川把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着力建体系、育集群、增动能、强主体,初步构建起具有四川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2019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0259.9亿元,四川首个万亿产业诞生。2021年,四川省食品饮料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0030.2亿元,至此,四川已拥有两个万亿级产业。
与此同时,2021年,装备制造、能源化工、先进材料等几大产业营业收入正逼近万亿元大关,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4012亿元;商业贸易、现代物流产业增加值超5000亿元,全省旅游总收入超过万亿元;川粮(油)、川猪、川牛羊综合产值超3000亿元。
四川从“三线”建设起家,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但产业体系不优、市场机制不活问题比较明显。“加快构建具有四川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全省上下围绕产业发展‘抓什么’‘怎么抓’形成共识。”省委政策研究室相关负责人说,逐步形成了三个“两手抓”思路。
工业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农业一手抓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一手抓夯实先导性支撑产业;服务业一手抓加快恢复振兴,一手抓加快高质量发展,产业发展思路更加清晰。
从结构上来看,四川三次产业结构从2016年的11.8:40.6:47.6调整为2021年的10.5:37.0:52.5,工业和服务业双轮支撑格局进一步巩固。
全省工业园区产业集中度超过70%
产业集聚发展进入快车道
破除产业布局较为分散、同质同构程度较高、链条关联度偏低等短板,四川把握产业集群化发展大势,着眼于构建未来发展核心竞争力,5年来,产业集聚发展进入快车道。
“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才支撑、交通区位、环境容量等条件,推动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促进形成‘总部在成都、基地在市州’产业协作格局。”省委政策研究室相关负责人说。
在工业上,引导各地加快产业布局优化,聚力培育国内领先的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在农业上,促进形成“一片区、一主业、一特色”的新格局,为农业规模化发展打开腾挪空间;在服务业上,形成“1+8+N”区域协同发展布局。
四川还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打造产业集群的关键之举。以工业为例,截至2021年底,全省工业园区产业集中度超过70%,“十三五”期间国家级经开区以全省不到1/1700的建成面积贡献了全省12%的实际利用外资、9%的地区生产总值。
全省市场主体累计达771.6万户
动能与活力不断增强
“在产业培育中,我们坚持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创新能力加快提升。”经信厅相关负责人说,四川工业发展统筹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分产业制定实施技术路线图,引导企业协同攻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培育建设超高清视频、燃气轮机、钒钛等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在重型燃机、核电装备、高端无人机等领域涌现一批重大成果。
2020年,四川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突破千亿元,总量居中西部第1、全国第7,投入强度达到2.17%,比2016年提高了0.4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持续高于全省工业平均水平,占全省规上工业的比重提高到15.8%,比2016年提高3.4个百分点。
对企业培优扶强,四川加快建立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我们把壮大市场主体摆在突出位置,开展‘贡嘎培优’行动计划,实施‘育苗壮干’梯度培育计划。”经信厅相关负责人说。
2021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的川企达14家,本土世界500强企业实现“零的突破”;全省市场主体累计达771.6万户,2021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达2.9万亿元,年均增长6.9%;目前,四川已有207家国家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2429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关键词:
万亿俱乐部
四川万亿产业
四川五大支柱产业
现代产业体系
四川新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