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网恋浪潮携手盲盒经济,缔造出一片新蓝海——脱单盲盒。售卖脱单盲盒的实体店在一、二线城市批量出现,给年轻人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社交机会,但是其风险也不容小觑。
近年来,生活节奏加快,社交时间压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寻找交友“快捷键”。万物皆可盲盒的时代,爱情也不例外。自2021年一名长沙大学生开设“月老办事处”小摊走红后,“脱单盲盒”悄然兴起,从线下脱单小摊、脱单便利店蔓延至网络小程序、APP。参与者付费即可获得陌生男女的联系方式,以此等待“千里姻缘一线牵”。
然而,现实往往千疮百孔,寻找有缘人的背后隐藏了诸多风险。“脱单盲盒”准入门槛低,随时随地可以加入赛道,让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同时,靠着“拆盲盒遇见有缘人”的噱头,商家以低廉价格获得了大量个人隐私信息。花几元到几十元似乎就可以获取优质对象的联系方式?事实往往是一场骗局。比如,有商家圈完钱后玩失踪,不断有用户投诉个人信息被泄露,“付钱匹配了假的微信号”“一块钱买个有风险的机器人”等问题层出不穷。满满套路不仅让消费者“转角遇到爱”的期待化为泡影,而且被商家割了韭菜,极有可能陷入“杀猪盘”等陷阱。可见,“脱单盲盒”收到的不一定是惊喜,还有可能是惊吓。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商品服务上线,监管不能“掉线”。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个人信息保护法》中明确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对其个人信息处理活动负责,并采取必要措施保障所处理的个人信息的安全。购买“脱单盲盒”服务是自愿行为,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在未经他人允许的前提下,售卖他人信息,已经涉嫌违法。相关平台和店铺要履行好主体责任,加强技术监管和规则约束,守住依法诚信经营底线,不能把他人信息当作换取利益的筹码。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这一新业态的监管,督促商家合法经营,严厉打击售卖个人隐私信息、数据的行为。
“脱单盲盒”虽然有“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抽到谁”的期待感,但爱情没有捷径。轻易将个人信息留给不具备公信力的平台店铺,被他人进行商业运作甚至违法使用,事后维权成本和代价都不小,消费者要擦亮眼睛,切勿盲目跟风,被“陌生的TA”所骗。借用网络上的一句热门评论:现实中睁着眼都不一定能挑着对象,盲盒又如何?爱情和婚姻需要保持理性与真诚,成就更好的自己,多参加一些积极健康的交友活动,方能收获靠谱的幸福。
男婚女嫁乃人之常情,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个人信息安全是实现这一美好愿景的必要条件。“盲盒脱单”给觅爱的年轻人牵线搭桥确有新意,但无论如何包装,都不能突破法治底线。
关键词:
万物皆可盲盒
脱单盲盒多少钱一个
什么是脱单盲盒
脱单盲盒导致个人信息泄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