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网络盲盒中充斥着虚假宣传,“19.9元用上华为手机”“9.9元搏一搏”“开盒必中苹果产品”……商家用这些话术诱导用户消费,可用户花几十元乃至数千元购买的盲盒,打开后可能只是一个挖耳勺。此外,抽奖概率不靠谱、抽中奖品不发货、价值不符、货不对板不能退款等情况也被诸多消费者吐槽。(9月7日 《法制日报》)
盲盒,顾名思义,是指消费者不能提前得知具体产品款式的玩具盒子。随机性、神秘感是其最大的标签。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确定的刺激会加强重复决策,因此“网络盲盒”作为一种潮流玩具,精准切入年轻消费者市场,以“低价”“保底”“捡漏”等为噱头,以“19.9元用上华为手机”“9.9元搏一搏”“开盒必中苹果产品”等为话术诱导用户消费,最后收到的货价值不符,但商家却以运气不好为由敷衍了事,这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此绝不能让“盲盒”盲目发展。
中国的盲盒最早出现在动漫领域,设计师将不同种类的玩偶(其中可能包含限量款玩偶)放进盲盒供消费者购买。现在各种领域都有采用盲盒这种形式来增加自己的销售量,比如球鞋行业、游戏行业等。拿游戏CSGO中的开箱举例,商家利用玩家想利用小投入获得高回报的心理,在众多枪械中将价格较低的与价格很高的相结合,然而开出好东西的概率是极小的,商家利用这种小概率就能从中获利。对于玩家来说,想要花费少量金额获取高级装备,最后却付出了比购买高级装备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金钱,这是十分不值得的。不止在游戏界,像球鞋界、动漫界、餐饮界等的盲盒都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
当下,盲盒消费常常伴随着冲动消费,乱象频现背后折射出的是过度消费陷阱、相关法律法规空白和监管缺失。
无疑,首先法律法规应对盲盒做出明确规定是重中之重。尽快出台相应规范,明确盲盒类产品制作规范,例如清晰标明产品关键信息,对质量不合格产品以及长期被投诉的产品加大处罚力度,有序引导盲盒等创新类商品发展。
其次,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商家的监管力度。一方面,要以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让消费者了解自己拥有知情权、公平交易权,以及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一旦权益受损果断举报;另一方面,接到消费者关于“盲盒”涉嫌虚假宣传、假冒伪劣等违反市场监管法律法规的投诉举报,相关部门要依法严肃处理,增加商家违法违规的成本。
最后,应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齐晓斋认为,未成年人是盲盒的主要消费群体,让他们在消费需求被满足的同时,养成正确的消费导向,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万物皆可盲盒”,但不是什么都可以“一盲了之”。过度的“盲盒热”也引发过度消费、商品溢价、攀比浪费等乱象。因此只有各部门共同合作才能杜绝“盲盒”之风盲目生长。
关键词:
网销盲盒乱象
盲盒消费是什么
什么是盲盒消费
盲盒为什么受欢迎
盲盒中奖概率虚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