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言自己现在“没有投资框架,框架不管用”,一位公募基金经理在机构调研中的言论让他成为了近日的关注焦点。“三无主义,无框架、无理念、无风格”、“没有股票池”、“什么东西能涨,我们就买”、“如果‘招’不灵了,就不要用‘招’来束缚自己。市场变了,你得改变自己”,这些言论均引发了业内广泛热议。
在此次调研中,该基金经理坦言自己目前管理总规模已过百亿元,他对自己管理产品的初衷毫不讳言,表示自己现在一切操作的目的就是为了产品净值服务,“现在市场给了一个抢钱的机会,大家都在抢钱……功课做足了钱才接得住,所以我们不需要框架……而是要思考对组合更有意义的事情。”
(相关资料图)
对于这些观点,部分业内人士叹其胆量,认为他“说了其他人不敢说的实话”,也有不少基金公司人士称这是在追涨杀跌,做法不可取。
公开信息显示,该基金经理进入证券行业已逾12年之久,投资经理年限为6.68年。他如今管理着5只公募基金,截至今年6月底的管理规模为70.86亿元。不过,上述调研中,他透露其管理规模已突破百亿元。
从其管理的5只产品情况而言,他的任职日期均为2015年及2016年,有4只产品年化回报在-10%以下。不过,近三年来,他管理的产品业绩表现不俗。其中,他管理规模最大的产品今年以来收益已有8.94%,近两年以来收益为47.13%,近三年以来收益则高达96.63%,另两只产品近三年业绩更是纷纷超过了230%。
在今年一季报以及过往多个季报中,他表示自己管理的新兴活力和智能生活等产品,会围绕‘医药+消费+科技’做均衡配置,不会特别偏向一个特定领域。同时根据市场变化和板块的估值水平,在不同方向做适度的偏离。此前的采访中,他也强调过,自己对任何行业没有投资偏好,坚持开放的投资体系,但内心更倾向于配置成长股。
“三无主义”惊人言论
近日,华北一家基金公司某基金经理在8月16日的一次机构调研内容在业内快速发酵。
在此次调研中,该基金经理谈及投研框架时,表示自己“现在没啥框架,就是一门心思想把净值跑得更快一点。框架以前有都,只不过现在都抛弃了。”在他看来,框架不管用,市场总会变。
2019年至2021年间,他一直在用医药、消费、科技“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思路在操作,但如今已全部推翻。“现在我们是三无主义,无框架、无理念、无风格。我不再想用任何框架和理念束缚自己,什么能涨就买什么,什么能涨得更快就买什么,我们所做的一切操作目的,都是为了给产品净值服务。”
他表示自己并不纠结机会是否短线,长期、短期机会都要把握。只要能涨,就要尽可能捕捉到,要尊重市场每一个上涨的机会。
当被问及“如何确定哪个标的涨得快和好”,他总结为确定“边际变化和兑现的及时性”,当标的估值透支到无法接受的程度,他会选择卖掉。谈及布局方向,该基金经理称自己的答案是“赛道+”,也就是“接着找,赶紧找,赶紧‘抢钱’。 如果‘招’不灵了,就不要用‘招’来束缚自己,尊重市场风格就好。因为一种风格不可能吃遍天下。市场变了,你得改变自己。”
至于为何其投资组合的落脚点最终到了“新半军(新能源、半导体、军工)”这样的领域,他认为这是因为通过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筛选个股后,最终都是这些成长赛道凸显出来。
“你可以看好‘新半军’,但前提是一定要把这里面最能涨的品种揪出来,不然是没有意义的。”他说。
一般而言,基金经理会有自己可买的股票池,但该基金经理称自己没有股票池,其手头上要买的品种有很多,投资组合长期维持约30个品种。他表示自己每天都在过滤完标的之后,有些标的会pass掉,有些会纳入进来,标记一下,等估值到合理水平就开始加仓。
现在的持仓中,他表示可能有1/3以上的品种是研究员推荐过的,但前十大持仓,他的要求更为苛刻,必须“亲力亲为,否则踩雷了会很麻烦。”
针对当下的市场,他认为现在没有大的系统性风险,一周翻倍的品种有一大把,他曾多次错过这样的机会,非常后悔,“如果当时我们对自己再狠一点,再花点时间去看一下,也许就不会错过”。
他表示,当下的市场给了“抢钱”的机会,大家都在“抢钱”,“但基金经理拿着盆去接钱的过程中,得让你的盆不要有让大钱漏下去的洞,这就需要把功课做足。”所以,他认为这个过程中,框架不重要,思考对组合更有意义的事情,让净值涨起来更重要。
4月“边哭边加仓”
今年一季度的黑天鹅事件,该基金经理和绝大多数同行一样未能顺利躲过。到了4月中旬,他持仓中的汽车零部件标的天天跌停,“能怎么办,我基本上每天都一边哭一边加仓,很快把那些品种买到了很重的仓位,然后继续天天跌停,一点招没有。”
然而,如今回过头看,他表示所有的煎熬都是值得的。
他还坦陈,自己今年在CXO上赔了不少钱,“更尴尬的是,这个钱我也挣不回来了,因为我可能后面也不打算再买CXO了,我现在的医药标避开了主流赛道的品种。”
这位基金经理在调研中对自己过往的投资经理也直言不讳,虽然截至目前的管理规模已突破百亿元,但他称自己2016年至2018年的投资并没做好,尤其是2018年“做得巨烂无比,差点被开除”,后来被“撸掉”了基金经理一职,来到了研究部门,当了8个月研究员。
和过去相比,动态调整现在对他而言尤为重要,在调整中,他会卖掉贵的,寻找性价比更合适的品种。在他看来,性价比合适的品种每天都能找到一大堆,“我现在手上就有好几个想买的标的,但有时候我买一个公司,得花一个月的时间才能买到我想要的成本,所以要很耐心地买。”
“我几乎每天或每周都要对组合进行审视,随时都在做动态调整。”
不过,他也强调安全边际,认为上市公司当期业绩的可兑现性以及当期的估值很重要,要不要买成重仓股,要看公司空间够不够大,个股挖掘最终要结合品种所在的行业的供需格局、竞争态势,要寻找壁垒特别高的品种。“我现在很头疼,我找不到哪个公司一年再能涨七八倍。虽然我的组合里面还有这样的品种,但要挖掘出新的有巨大潜力的标的,给明年作准备,是一个很大的困难。”
如何验证一家上市公司的靠谱程度?他直言,如果没有十几场以上的调研和访谈,很难得到准确的结论。“和专家访谈两三场,是没有用的,因为专家可能出于不同的目的进行访谈,你最终得出的结论可能是错误的,会被骗,所以要做足够多的深度访谈,不断跟产业链的人进行交流,提升交流效率,把bug 逐一拔除。”
说到自己担任基金经理的状态,他表示十几年来,自己基本没有真正休假过一天,“没法休假,就算休假,卖方和同行也不会‘放过’你,各种电话、会议都无可避免,所以假期对我们无效。”
百亿基金经理的坎坷历程:曾聚焦“医药+消费+科技”
公开信息显示,该基金经理进入证券行业已逾12年之久,投资经理年限为6.68年。他曾就职于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任高级审计师;2010年2月加入了如今所在的基金公司,历任行业研究员及基金经理助理,2015年起担任基金经理,如今管理着5只公募基金,截至今年6月底的管理规模为70.86亿元。
不过,上述调研中,他透露其管理规模已突破百亿元。而在2021年三季度以前,他的管理规模多在10亿元以下。2018年三季度末,他管理的产品仅剩1只,规模仅有1亿元出头。
在此前的采访中,他曾称自己组合管理基础框架可以概括为“守正出奇”:以相对确定的阿尔法应对不确定性的世界,此为守正;以具备较强贝塔属性的阶段性科技型品种做偏离,此为出奇。
在今年一季报以及过往多个季报中,他表示自己管理的新兴活力和智能生活等产品,会围绕‘医药+消费+科技’做均衡配置,不会特别偏向一个特定领域。同时根据市场变化和板块的估值水平,在不同方向做适度的偏离。
2021年的一次采访中,他也强调过,自己对任何行业没有投资偏好,坚持开放的投资体系,但内心更倾向于配置成长股,自上而下选择高景气度的行业赛道,然后自下而上选择阿尔法属性比较强的个股,对重仓股的阿尔法属性要求更高。
彼时,他认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速非常确定,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板块基本面在2022年的投资机会依然值得期待。
从其管理的5只产品情况而言,他的任职日期均为2015年及2016年,任职回报分别为-46.10%、-28.01%、-26.00%、-18.56%、17.19%,年化回报也多在-10%以下。不过,近三年来,他管理的产品业绩不俗。
其中,他管理规模最大的产品,今年以来收益已有8.94%,近两年以来收益为47.13%,近三年以来收益则高达96.63%,在同类产品中排名前列。一季度末二季度初,该产品适当减持了部分价值,加仓了部分成长,但仍保持以价值为主的配置,包 括有色、煤炭、计算机、电新、电子等。由其管理的另两只产品近三年业绩更是纷纷超过了230%。
重仓股上,截至今年6月底,他管理的5只产品前十大重仓股分别为石英股份、卫士通、华软科技、拓普集团、美联新材、钧达股份、新泉股份、华海清科、晶科能源、京泉华。
关键词:
基金经理